摘要:統計表明,農業碳排放量占到全部碳排放量的17%。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業碳減排,是實現我國全面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水平有明顯提高。但是同時應該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存在著人均耕地數量少、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水平不高,農業生產中資源能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我國農業碳排放量長期居高不下。借鑒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碳減排的經驗,對于降低我國農業碳排放,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有重要意義。文章比較美國、日本、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在促進農業碳減排方面的做法,總結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碳減排的經驗,由此得出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發達國家;農業碳減排;經驗;啟示
一、引言
農業生產過程就是一個投入各種要素形成農業產出的過程。農業碳排放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資源消耗而產生的碳排放。這些資源主要包括化肥、農藥、農膜、柴油、土地翻耕及農業灌溉等方面。統計表明,農業碳排放量占到全部碳排放量的17%。據相關資料表明,我國已經成為碳排放第一大國,農業碳排放在總碳排放量中占很高比重。在我國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節能減排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勢下,總結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碳減排的經驗,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碳減排,從而實現我國總體的碳減排目標,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碳減排的實踐經驗
美國、日本、以色列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中的資源能源節約,為了實現農業碳減排,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總結這些發達國家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法規體系完善
發達國家為了減少農業生產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實現農業低碳發展,十分重視頂層設計的作用。從法律法規方面對農業低碳化生產進行規定,從而保證農業生產按照低碳化的方式進行。
美國國會從1947年起先后制定了多部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對于減少農業生產中環境污染和資源能源過度消耗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防止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農藥的過度使用,美國政府先后制定了《聯邦殺蟲劑、殺菌劑和殺鼠劑法》、《農藥登記和分類程序》、《農藥登記標準》、《農藥和農藥器具標志條例》、《農產品農藥殘留量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為防止農業生產中農藥過度使用提供可操作的規范性文件。此外,200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低碳經濟法案》,2009年通過了《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2009年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這些法案對于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做了約束性的規定,以法律的最高權威,有力地保證了美國農業生產中碳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
日本政府為了促進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減排,十分重視相關法律的制定。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就制定了《農業基本法》,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相關的配套法律,包括《農用土地市場流通法》、《農業主體法》、《農業金融法》、《災害保險法》、《質量檢查法》等多個方面。這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規,有效保證了農業生產過程的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低碳化,有利于農業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以色列是個農業資源貧乏的國家。無論是耕地資源,還是水資源都十分稀缺。政府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低碳化發展,十分重視對農業生產相關資源的高效利用。政府從建國初期就先后制定了《水法》、《水井控制法》、《量水法》等法律,用法律的形式對用水進行了系統嚴格的規定。隨著形勢的發展,政府先后完善了森林、土地、河流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得土地和水資源得到更加嚴格的控制和保護,以維護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低碳排放。
(二)農業科技體系健全,農業科技水平高
農業科技對于實現農業的低碳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備的、高水平的農業科技支持體系。通過科學高效的科技支持體系,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貢獻率平均超過80%,以色列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甚至達到95%以上。相比之下,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不到60%。
美國的農業科技體系完整,結構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相互銜接緊密。美國的農業科技體系以大學為基礎,由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形成整體合力。大學主要負責農業科技基本理論研究,為農業實用科技研發提供理論基礎。農業科研部門主要負責農業實用先進科技的研發,教育部門負責農業科技知識培訓,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負責指導新型農業科技在實際中的運用。通過這套科學配套的農業技術體系,使得美國的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從而為美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由于農業科技作出的重大貢獻,美國在農業碳減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統計表明,中國每生產1t糧食需要化肥的數量是美國的2.62倍。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以色列政府經過多年努力,建立了一套科學完善的農業科技體系。該體系由政府的農業部主導,科研機構和農業合作組織緊密配合,內容涵蓋農業的科研、開發與教育、和推廣。以色列農業科技研發團隊擅于從本國國情出發,有針對性進行農業科技創新。以色列是一個土地貧瘠,水資源非常短缺的國家。多年來,以色列農業科技部門通過持續不斷研發,使得本國農業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色列研發的無土溫室栽培技術、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污水和咸水處理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位置。由于先進農業科技的作用,以色列農業發展水平非常高。農產品在保持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還實現了出口。以色列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95%,農業生產過程中節約了大量的資源。也極大地減少了農業碳排放。
日本農業科技體系實行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配套的方法。在政府指導下,以30所國立研究機構為主體,以農協等配套機構組成。全國從上到下農業科技體系有清晰的層次性特征。國家層面的主導機構是農林水產省,具體負責全國農業技術規劃、經費預算、組織協調以及成果管理和農業技術人員資格認證考試等。各個道府縣的農業改良普及中心處于中間層次,主要負責本地區農業科技計劃制定,農業技術人員的資格考試、錄用和安置等事項。基層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是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這些部門設置與農民直接聯系的改良員,負責對農民進行具體的農業技術推廣運用指導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日本農業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為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減排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農業發展戰略科學高效
發達國家善于從本國國情出發,根據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建立適應本國特點的農業發展戰略。
美國地大物博,農業從業人口只占全國3%,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超過60hm2,相比之下我國農業人口人均耕地僅僅0.260hm2。美國政府充分考慮到本國農業從業人員人均耕地面積多,農業科技水平高的特點,制定符合本國特點的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的農業發展戰略。美國農業生產多以家庭農場的形式存在,每個家庭農場平均耕種土地數量超過千畝,多的甚至達到數千畝。由于土地規模化程度很高,美國農場主可以進行農業機械化種植。每個家庭農場只需要很少的人口。在美國政府的推動下,許多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公司應運而生,內容涵蓋土地翻耕、播種、施肥、收割、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專業的農業生產公司運用專業的技術,實現規模化服務,有效降低了成本。各個農場主只要與專業農業生產公司簽署協議,就可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服務。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化、規?;膬瀯?,能夠極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同時可以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也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碳減排的實現。
日本地域狹小,可以耕種的土地面積分散而且數量較少,人均農業從業人口占有耕地很少。這種特點注定日本不能像美國一樣以土地規?;洜I為基礎開展農業生產。日本政府從本國實際出發,制定出特色化、品牌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政府推出“一村一品”的戰略,鼓勵每個村莊根據自身實際,創立具有本地特點的拳頭產品,打入市場,以獲取競爭優勢。政府還加大農業品牌的培育支持力度,培育出很多知名品牌,如“神戶牛排”、“夕張甜瓜”、“越光米”等。在農業品牌的支撐下,盡管日本農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很高,依然能夠取得較好效益。政府還非常重視農業科技作用,在政府推動下成立的各級農協組織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農業生產服務,為日本農業精細化發展提供組織保證,有效提升日本農業生產效益,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達到農業低碳生產的目的。
以色列土地貧瘠,土地資源、水資源嚴重短缺,不具備大規模農業生產條件。耕地面積44萬hm2,約占國土面積的20%,大部分耕地都是風積、沖擊性沙質土,土地保水能力弱、結構粘性重。政府從本國國情出發,采取以土地公有為基礎,農業科技為保障的農業發展戰略。以色列95%土地是國家所有,私人土地僅僅占5%,這樣有利于政府集中管理。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主要采用集體農場和農業合作社兩種形式。集體農場和農業合作社都向國家租賃土地進行耕種,國家統一對農業生產各個環節進行管理,集體農場和農業合作社成員在農場中各盡所能,同時政府給每個成員提供教育、醫療、娛樂等社會福利。這樣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減少資源浪費。同時以色列農業科技水平很高,許多技術,如滴灌等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農業高科技能夠保證以色列農業發展戰略順利實施,達到低碳化農業生產目標。
三、發達國家農業碳減排帶來的啟示
通過比較發達國家在實行農業低碳發展,促進農業碳減排方面的做法,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一)建立完備的農業低碳化生產的法律法規體系
發達國家為了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減排,以法律的形式強制規劃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借鑒發達國家在農業碳減排立法方面的經驗,我國應該根據本國國情,以農業的低碳發展為出發點,進一步完善我國相關農業立法。我國政府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相關的管理農業生產的法律和規定。我國農業方面主要立法有: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還有相關的一些規定,如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植物檢疫條例、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聯合收割機及駕駛人安全監理規定、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肥料登記管理辦法等。
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相關立法,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碳減排,本文認為有兩個方面需要完善。一是需要進一步細化農業相關生產環節的立法,比如針對農藥、化肥使用方面的具體法律規定。從化肥生產、銷售、使用、監測等環節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法規。針對農業用水控制,農業碳排放總量控制等方面都可以出臺相應的法律和政策,這樣可以實現我國農業生產控制的精確化和科學化。二是農業碳排放的執法隊伍建設需要加強。再完備的法律缺乏執行和監督指導,也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國家農業執法隊伍目前力量比較薄弱,執法重點主要還是停留在農資打假、提升農業產量等方面。對于農業的集約和節約生產,農業生產者碳減排的監測力度還不夠,這是需要我國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二)加大力度,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
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碳減排的實踐表明,農業科技是減少農業生產中碳排放量的重要保證。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還處在較低水平??萍疾康慕y計表明,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相比之下,以色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96%,日本、日本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約為80%。
針對我國的國情,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統一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比較分散,有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相關機構、企業相關科研機構組成?;旧鲜歉髯詾檎?,相互間的溝通協調機制不夠完善,信息溝通不暢。需要國家層面的統一協調機構進行協調。應該定期就我國農業碳減排方面的問題組織研討,列出將來一段時期需要重點解決的相關農業科技問題,再整合科技力量進行集中攻關,這樣可以盡快研制出適合我國特點的、有利于農業碳減排的技術成果。二是要抓好農業科技轉化和推廣工作。我國的農業科技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科技推廣水平也不高。這需要政府部門的強力推動。一方面制定完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相關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提升現有科技推廣人才隊伍的水平。
(三)完善我國農業發展戰略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人口仍然將保持很大規模,人均農業從業人員所占有耕地數量仍將處于較低水平,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會保持,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還必須立足于自身,這就是我國的農業基本國情。
中央多年來一個重視我國農業發展,2004年以來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的。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依然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保持糧食自給。這個基本戰略不會改變。但是,隨著形勢發展變化,我國農業發展戰略可以作局部性調整。比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借鑒美國的模式,實現土地連片集中,發揮農業規模化的優勢。土地貧瘠,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地區可以借鑒日本、以色列做法,在品牌農業、節水農業方面做文章,以發揮本地的氣候、土壤特點優勢。對于北京等特大城市來說,由于農業用水占全社會總用水量的60%以上,可以考慮減少農作物種植,大力發展觀光節水農業,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節約水資源,同時可以大大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也可以減少農業碳排放。
(四)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合作水平
要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減排目標,除了我們自身的努力以外,還應該重視國際合作。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領域的國際合作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農業合作水平還是處于較低層次,合作范圍還不夠大。
本文建議,一方面應該積極吸收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科技和管理經驗,以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水平。比如可以學習借鑒推廣以色列的滴灌和噴灌技術,借鑒日本“一村一品”的農業發展方式。同時,應該繼續拓寬農業合作領域。比如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有條件企業走出去,到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從事農業生產。南美、中亞、非洲有些國家土地遼闊,農業人口稀少,可以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加強與這些地區國家合作,既可以解決當地人就業問題,也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保障,還減少了我國國土范圍內農業碳排放數量。目前,這方面有的企業已經進行了實踐,但是規模還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如果國家層面的推動力度加大,將會大大加快我國農業合作的步伐,也將會為我國農業碳減排順利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牛立超.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中日比較[J].南方農村,2011(03).
[2]朱麗娟,劉青.氣候變化背景下美國低碳農業的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12(08).
[3]陶愛祥.中美低碳農業發展狀況對比研究[J].世界農業,2013(11).
[4]鄧啟明,黃祖輝,胡劍鋒.以色列農業現代化的歷程、成效及啟示[J].社會科學戰線,2009(07).
*基金項目:淮陰工學院科技課題(HGB1304);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14SJB686)“江蘇農業碳排放與農業經濟發展脫鉤機制設計”。
(作者單位:淮陰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