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生+么居標+林洪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肩負為國家培養高端應用技術人才職責的同時,也肩負著服務與回報社會的重任。面對肩負的責任,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多年來一直不斷探求,努力實踐。本文以學校服務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為例,簡述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發展途徑
組建校企合作聯合體,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服務效益雙提升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探索并創新校企深度融合的實現形式,緊密結合區域產業結構特色,集人才培養、產業培育、研究開發為一體,組建了“復雜、異形件加工技術研究室”“藥品食品研發中心”“西門子小型自動化系統(北京)培訓中心”等14個各具專業特色的校企合作聯合體,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
學校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浙江大學等單位合作,聘請企業專家與教師共同組成研發團隊,劃撥出部分數控、檢測設備,并投入300多萬元、共建“復雜、異形件加工技術研究室”。 研究室設有產品設計、精密制造、多軸加工三個方向的研發機構,與高端企業深入合作,開發新產品、研究新工藝,為京津冀加工制造類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中小型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兩年多來,研究室完成了企業委托研制項目18項,開發異形沖壓制件結構改進模具共145種,每年能為企業節省資金約130余萬元;研究室面向社會進行了特種加工技術、逆向技術、精密測量技術、電切削加工技能等各項培訓,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在反求技術、快速制造技術、產品造型與設計方面進行高端技術技能培訓。在對外服務、社會培訓過程中,大量學生參與其中,逐漸形成了復雜異形加工技術學生社團,研究室現已初步形成集科技研發、教學實訓、社會培訓、技術服務、技能競賽五位一體的創新平臺。
學校與北京亦莊國際生物醫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緊密合作,在亦莊生物醫藥園內共同建設生物醫藥中試技術基地。學校采取“核心+外援”的技術團隊模式,以學校專業教師團隊為核心,構建由“專業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學校實習生”三方組成的技術團隊,為開發區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疫苗和病毒純化等技術服務。學校教師還擔任了基地的項目經理職務,負責園區的精密儀器管理和相關的人員培訓工作。平臺的建立為企業研發、解決生產技術難題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得到其極大的認可。
開放校內圖書館資源,建設公共圖書館全面服務區域企業和社區
2015年6月15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學校共建公共圖書館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雙方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謀發展”的原則,開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共圖書館建設,充分發揮開發區政府在管理、政策支持、宣傳引導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和學校圖書館的優勢資源,提升學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共同建設開發區公共圖書館,以滿足開發區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為政府和企業提供資訊信息和專業技術服務。
依托學校圖書館資源,學校與開發區政府合作建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資訊中心,面向開發區政府、企業和居民,提供經濟、科技、市場、文化等方面的資訊服務。資訊中心從2012年開始編輯發行《資訊參考》(雙月刊)和《科技動態月報》(月刊)。《資訊參考》聚焦經濟動態、科技動向、市場行情、政策熱點四大板塊,匯集了開發區重點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科技動態月報》旨在為開發區知識產權資源建設、重點企業專利綜合分析、打造重點產業主流產品、支撐國際化專利布局等方面提供知識產權最新動態。為提高資訊服務的時效性,資訊中心從2014年9月開始編發 《資訊快報》(周刊),以簡明扼要的標題加一句話的形式,呈現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經濟管理五大方向的最新資訊。以上刊物通過資訊中心工作人員和信息員隊伍推送到開發區政府領導和180多家企業高層和管理人員手中。
重視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發揮資源優勢助推企業產品升級技術進步
學校建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改善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成果脫離市場的局面,主動出擊,攜手小微企業,共同探索出一條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有效銜接的新機制,實現了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無縫對接。該中心的科技創新部分包括新能源汽車創新平臺、機械制造創新平臺、機電產品創新平臺、生物技術應用創新平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創新平臺五大科技創新平臺,充分利用學校科研人才優勢和先進設備資源與企業、校企合作開展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與技術升級改造,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同時,促進了學校科研水平和師資素質的提升。
學校先后與20余家企事業單位深入開展了技術服務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與京雁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聯合研制出的光纜識別儀,填補了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空白;與睿永康科技有限公司、京雁通信設備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出的新一代智能型地下管線探測器,預期市場前景良好。近一年來,校企合作共引入企業橫向課題32項,獲得科研經費約138萬元,研制樣機13套,申請國家專利33項,申請軟件著作權3項,發表論文106余篇,校企合作促使學校的科研水平和師資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
拓展社會培訓種類和渠道,攜手開發區政府促進服務區域發展能力提升
學校以繼續教育學院為基礎,與開發區合作,建立了“職業人才培訓中心”。培訓中心先后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興區簽署了技能人才培訓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并予以授牌。培訓中心本著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宗旨,針對政府、企業、社會的實際需求,確立了校企雙方“合作開發培訓項目、合作設計培訓內容、合作完成培訓任務、合作評價培訓效果”的合作模式,為企業量身定制符合需求的培訓內容,取得了很好的培訓成效。
學校年社會培訓規模超過20,000人次以上,年培訓收入達到800多萬元。其中,先后為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SMC(中國)有限公司、京東方光電有限公司、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施奈德低壓電器等80多家知名企業舉辦了技能類、營銷類、班組及車間主任管理類的培訓班,每年為開發區企業在職員工開展的技能培訓和鑒定量達到4,500人次以上。為拆遷農民再就業培訓學員5,000多人,使他們中的大部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開發區現代化企業員工的一員。學校與企業組成的培訓師資團隊還開發完成了《班組長培訓教程》《職業基本素質》《中層經理培訓教程》三本培訓教材的編撰工作,都已正式出版發行,并用于企業相關培訓中。經過近年的合作,學校以優質的教學資源、開放的辦學理念、真誠服務的工作態度,贏得了大興區各鄉鎮、開發區人社局等相關機構的信任和支持,有力促進了區域社會城鎮化的進程,為區域經濟發展搭建起人力資源素質和技能雙提升的平臺。
在“開放融合、服務社會”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學校與開發區政府、企業和社區合作,廣泛開展校企合作育人與社會服務。通過社會服務體制機制創新,拉近了學校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距離,使學校和開發區政府、企業、居民的關系更加緊密,使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宇,肖鳳翔.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保障因素論析[J]. 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9):42-44.
[2]李蕾.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途徑的探索[J]. 繼續教育研究,2015(4):14-22.
[3]莫志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24):30-32.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陳 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