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露萌
摘 要:民族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創造和積累出來的,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要素之一。蒙古族作為歷史悠久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族群散布于祖國各地,其中肅北蒙古族傳承和保留著蒙古族豐富的傳統文化。本文試圖以具有兼容并蓄、內涵豐富多樣等特色的肅北蒙古自治縣蒙古族文化為例證。梳理當地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內涵豐富性,并且認識到民族文化所面臨的困惑和危機,進而從保護與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該怎么樣在現代化進程中更合理地傳承蒙古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蒙古族;傳統文化;保護
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在各個民族長期歷史發展和變遷中不斷積累起來的。位于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是我國衛拉特蒙古族中的一支,他們從衛拉特向甘肅肅北遷徙的過程中,一直保留著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又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下,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
一、肅北蒙古自治縣的概況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酒泉市,該縣是一個民族聚居區,蒙古族占比重較大,其他民族分別有藏、滿、裕固、土家、鄂溫克等;這里的地勢既有險峻的高峰,也有低緩的盆地,多樣的地形也生成了不同類型的牧場;這里的氣候干燥、少雨、多日照,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這樣的地理環境對肅北蒙古族的獨特文化形成和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曹詩圖認為:“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素質與性格特征。人的心理,是人腦對于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而地理環境則是重要的外界客觀事物,它不能深刻影響到人的心理品質。心理學家研究認為,生活在平川的人機警,生活在草原的人剽悍,海邊的人坦蕩,而住在深山的人狹隘” 所以生活在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域,使得肅北蒙古族在以往坦蕩豪放的性格基礎上,又增添了份堅韌頑強。所以這些獨特的地域環境因素產生的特點,使得肅北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甚至定型都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
二、肅北蒙古族的傳統文化
(一)地理環境對當地物質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內蒙的蒙古人夏季將牧場選在通風的地方,而冬季則將牧場選在向陽多草的地方。而這種善于牧業的傳統就被一直傳承到肅北,他們還是習慣以畜牧的生活方式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來源。
(二)同樣,由于長期生活在干旱嚴寒的地帶,所以他們的著裝在原來的基礎上繼承了蒙古族傳統服飾的特色和功用,除了蒙古族一貫的服飾特點“長袍、右枉、衣領、衣襟、袖口、下擺、邊沿都鑲有邊飾、束腰等。到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在服飾款式、種類、色彩等方面都顯得豐富多彩” 之外,還多加動物的皮毛進行加工制造且便于騎乘的服飾。在保留蒙古族原有的服飾傳統之外,還在發展中吸收了藏、裕固的服飾特色,比如帽子和裕固族的帽子有相似之處,都為塔式尖頭狀;而袍子上掛的帶子的裝飾和樣式則吸收了藏族服飾的特色。而在現代化今天,傳統服飾更多的出現在婚禮或者重要的場合、活動中。在繼承以往的傳統服飾基礎上,又加入了許多新興元素,有很多蒙古族時裝隨之誕生,這也反映了蒙古族在現代化進程中,推成出新,融各民族之特色的時代精神。
(三)與服飾相對應的,則是飲食文化,以往的蒙古族,“韃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食品作食物,一切飲食來源都是他們狩獵的產物” 而他們今天仍以茶、奶(乳酪制品)、肉為主。而奶制品的制作過程也得到了傳承,每家每戶幾乎都會制作奶皮、烏日莫、奶酪、酥油等。與此同時,他們的“秀木爾”的風俗仍在繼續,這是宴席上招待賓客的最高規格的食物,而且首先要把它敬奉給賓客中的年長者。這種禮儀不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而且還是對天地人的一切美好愿望的期盼。類似的習俗在民族的遷徙,現代化的進程中從未被拋棄。這是對于自己民族物質文化的保留和傳承。
(四)文學方面。肅北具有獨特的祝詞、贊詞。祝、贊詞是蒙古族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其語言簡潔、富于形象、比喻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生活氣息。蒙古族祝、贊詞與蒙族生活緊密相連。還有雪山蒙古人的民間故事,其中就有英雄史詩故事《汗青格力》,這些民間故事對于了解西蒙古的歷史、文化都具有重大價值。還有一些蒙古族諺語,諺語是雪山蒙古人在生活、生產過程中智慧的另一種體現,通過諺語來總結生活的經驗,是一種民族語言藝術。以上三種文學并且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這就更體現了它的保護的難度。
三、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要阻礙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縣政府也開始大力的開發文化旅游,但是西部地區的文化生態是十分脆弱的,一旦開發過度,就有可能造成破壞,導致當地文化的徹底消失。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阻礙有以下幾點:
(一)當地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隨著現代化的沖擊,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漢化,很多年輕人都認為現代化帶來的都是優勢,卻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消亡視而不見;許多隨父母離開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為了融入漢族地區,也在一點一點看著自己民族的文化消失。肅北作為甘肅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但是隨著旅游業的興起,當地政府對民族文化宣傳教育的力度不夠,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
(二)傳統文化的商業化。依然隨著旅游業的興起,以及國家推出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使得當地的傳統文化呈現出了十分濃厚的商業色彩,導致原有的傳統文化內涵被淡化。比如雪山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原有的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已經被經濟貿易和文藝演出所代替,許多人來是為了做買賣,已經失去了原來“那達慕”的意義。
(三)口傳文化保護艱難。現代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對肅北蒙古族的“口傳文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有許多當地的習慣法、神話、禮儀等都是通過口耳相傳進行傳承的,比如“祝贊詞”、“民歌”等是最基礎,最常見的。但現在肅北的年輕人基本已經不會說唱這些歌謠了。
(四)語言文字的流失。越來越多的當地人選擇走出去,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當地旅游。為了與外地人做生意,進行交流,加上國家的推廣普通話,學習本民族語言和文字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肅北縣的蒙語普及已經算不錯了,但很多年輕人還是只會語言,不會文字的。肅北縣同時還有人口逆增長的現象,對于年輕人越來越稀少的狀況也不利于當地語言文字的保護。
四、關于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國家近幾年都在大力推行“以文化立城”,肅北作為甘肅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和邊境縣,對于當地的傳統文化更要加大保護力度。肅北擁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豐富的文化不僅可以為肅北帶來經濟效益,還能為肅北“雪山蒙古族”帶來堅實的后盾,作為一種精神,一直支持著當地蒙古族。
(一)加強文化認同觀與宣傳教育。文化認同是保護傳統文化的前提。所謂文化認同,是“指各民族間文化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彼此依賴和尊重。” 當地的蒙古族與來旅游的各族人民都要有清晰的文化認同,要了解當地的文化,并且尊重,才能對當地的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另外,加強對當地群眾加強民族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有很多年輕人已經失去了口耳相傳文化的機會,在學校也學習的是漢族的文化,對于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接觸很少。政府的宣傳和教育可以改變人們的一些觀念,不會再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已經不重要了,從而從心里主動的想要接觸自己民族的文化。
(二)認識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西部地區自然環境惡劣,有許多地區的自然旅游資源因為開發過度或者不當,導致該地區的旅游業開始下滑。但西部地區也擁有很好的自身條件,就是交通閉塞,信息不變,帶來的民族文化保留較完整。例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就被譽為“雪山蒙古族”,并且民族文化保留的十分完整。將民族文化變為一種旅游資源是現在旅游業的焦點之一。如果為了因何經濟發展對民族文化過度開發,必然導致獨特的民族文化變的商業化,甚至被同化。
(三)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還要大力保護生態環境。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生態環境本來就十分惡劣,但是這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了不一樣的“雪山蒙古族”。倘若在現代化、旅游業的推進下,對當地的自然環境不進行保護,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勢必對當地的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扶持。2013年,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針對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實施“出彩工程”,并編制《甘肅少數民族人才培訓出彩工程(2013-2020)》,其中涵蓋了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的培訓。并且在2015年11月肅北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山西等14名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領到“兩個共同”示范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補助金7萬元。 可見肅北縣對于非遺傳承人的重視,已經意識到了“非遺”的保護與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在“傳承人”上。
(五)對于一些“非遺”項目名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的項目進行思考。比如肅北蒙古族的馬具制作。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的傳統生活里,馬與馬具不可或缺。但是現在牧區的牧民生活中的交通工具都變成了現代化的各種工具、設備,馬,已經慢慢的退出了交通工具、運輸工具的隊伍。所以肅北的馬具制作技藝就失去了市場,怎樣讓這項技藝不失傳又能有經濟效益,值得我們思考。畢竟還有許多類似的“非遺”項目。另外,“非遺”傳承的艱難。現在生活的浮躁和現實,對于傳承人的要求更高。許多人不能忍受多年的學習之苦,不能忍受學成卻帶不來實質性的經濟利益,有的出于現實的問題就放棄了。有的“非遺”已經沒有了主動來學習的人,對于這樣的狀況怎樣改善,同樣值得我們反思。
五、結語
通過對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了解,以及淺顯的了解了肅北蒙古族的傳統文化。發現肅北蒙古族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的方面有可取之處,比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很好地落實“非遺”繼承人的扶持工作等,也值得其他蒙古族地區學習。同時也發現了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對于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措施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對肅北蒙古族的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起到一定作用。
注釋:
曹詩圖.文化與地理環境[M].人文地理.1994(2):51.
樂天.蒙古族服飾[M].青海民族研究,1995(2):87.
邢莉著.游牧文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20.
鐘敬文.沒有文化認同,西部如何大開發.民族團結,2000(4).
來自中國酒泉網站. http://mobile.chinajiuquan.com/Do/?0Z28ZZZ6.
參考文獻:
[1]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 易華,邢莉.草原文化 [M].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李玉寧.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志[M].中共酒泉縣地委,1989.
[4]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肅北蒙古族治縣概況[M]. 甘肅民族出版社,1986.
[5] 曹詩圖 . 文化與地理環境 [M]. 人文地理,1994(2).
[6] 陳山,包穎, 滿良.蒙古文化語自然保護 [J]. 內蒙古環境保護,1996(6).
[7] 周海春 . 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界定[J]. 內蒙古社會科學,1996(4).
[8] 蘇依拉 . 當今青海和碩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現狀的調查研究 [J]. 西北民族研究,1995(2).
[9] 樂天 . 蒙古族服飾文化 [J]. 青海民族研究,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