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秀(沈陽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4)
?
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研究
張冬秀
(沈陽大學文法學院,遼寧沈陽110044)
摘要:目前,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建設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對通識教育課程把握不準,課程資源結構設置不合理,再有通識課程資源總量不足優質資源缺乏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高校首先要認真對待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的問題,筆者相應的提出了幾點對策:明確通識教育課程目標、優化通識教育資源結構、豐富通識教育資源提升優質資源比例。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研究對策
現在的教育越來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順應時代的潮流,在高校的課程中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在一些名牌大學的大力推行下,通識教育被廣泛認可。并帶動了更多的高校加入通識教育改革的行列,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通識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高校的通識教育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課程目標把握不準。
許多高校對通識教育課程目標的定位不準。有的高校把通識課程定位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到其他專業的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身的學識。有的高校把通識教育課程分為通識必修和通識選修,通識必修主要是“兩課”、英語、軍訓和體育,而通識選修更側重于工具類的課程,人文類的課程較少,課程的設置更是傾向于學生的興趣,例如,養生與美容,美容與化妝等,這些課程的設置缺乏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高校在對通識教育定位不準的情況下開設的娛樂化的快餐課程。通識教育要求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完整人”為目標,所以高校應該以此為據,設置通識教育課程要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二)通識課程資源結構不合理。
通識教育的中心應該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個領域范圍內,而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人”,所以高校在要再三大領域內培養學生成為“完整人”。通識教育,是指把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培養“完整人”的目標。但是目前許多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目標模糊,缺乏明確的理念,課程量設置上有的必修課程多選修少,有的國家課程居多學校課程少。課程的設置上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課程的規劃和課程的體系明顯不成熟,無論是課程的設計思路還是課程設置的整體系統上,都體現著“散、亂”的特點,所以通識教育課程資源結構有待優化。
(三)課程資源總量不足,優質資源缺乏。
我國目前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基本上是的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必修課,這些課程是“兩課”、英語、體育等,課程的學時和學分都是由國家規定的,這部分的課程總學分所占比例較高。另一部分的課程是由學校自行設計開展,而這部分所占的比例較小。
(一)明確通識教育課程目標。
專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從而在學生步入社會后具有健全的該方面的能力,所以專業授課在于專業知識方面的傳授和學習。而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全的“完整人”,培養人格健全、有社會責任感、積極參加社會生活的社會人.,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功力、非專業廣泛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許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定位錯誤,認為通識教育是對專業知識的補充或是把它定位為職業技能的訓練,這些都是對通識教育的錯誤解讀。要想對通識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必須正確認識通識教育的目的,領會它以培養“健全人”的宗旨。從思想上正確認識,行動上做好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
(二)優化通識教育資源結構。
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存在的歷史較短,通識教育的一系列體系不健全,所以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外的通識教育的經驗,學習國外的做法,明確不同類型的課程所起的作用,完善對通識教育的整體規劃,在實際中通識教育資源能夠得到優化。課程類型設置上要有跨度,既有課程學習又要有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要合理的規劃,要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國內與國外相融合、自然與人文相融合。要促使課程資源結構的合理優化,提高課程的適用性。
(三)豐富通識教育資源,提升優質資源的比例。
要想豐富通識教育資源,需要學校加大此方面的投入,從人力、物力上給予支持。據了解,高校對通識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只知道有通識教育這樣的一種說法,并不了解通識教育的具體情況。所以學校有必要加大對通識教育的宣傳,讓學生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學校要建立相應的機構專門對通識教育進行開發研究,提升優質資源的比例,使得通識教育能夠走上逐漸完善的道路。
本文在通識教育呈現一系列問題的現狀下,筆者相應的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從課程的目標定位到資源結構的優化都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對通識教育課程資源的建設有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李加林徐諒慧.高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1):80-85.
[2]任初明.地方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3):116-118.
課題:《開放式文史類通識課網絡資源平臺建設》沈陽大學校極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41141。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63-01
作者簡介:
張冬秀(1980.01-),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研究生學歷,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