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香
【摘要】教學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來源于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又應用于生活。教學過程中,應盡量使數學貼近生活,從生活需要出發,展示數學的魅力,達到師生互動。
【關鍵詞】情境教學 數學實踐 教學策略
常有學生感嘆數學枯燥乏味,抽象難學,表現出對數學的情感很淡薄。其重要原因是有的教師教學時聯系生活實際少。讓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不多,學生缺乏親身的體驗,因而引發不了對數學的興趣,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我們有必要讓他們直接參與一些教學的實踐活動,發現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一、創造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一)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指學生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并著力去認識它、探索它的一種心理傾向。日常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知識水平,努力創造良好的質疑情境,激發學生對材料的興趣,具體包括游戲、操作、講故事、生活原型等方面。
例如,我在教授“廣角植樹問題”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參加校園的植樹活動,植樹的路線老師已經畫好了,現在我把同學們分成三組,小組長負責栽樹,每個組要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第一組同學舉行了一個頒獎儀式:先讓練習冊得“優”的6名女生到講臺上站成一排,每人發一朵小紅花,又讓練習冊得“優”的5名男生到講臺上站在第二排,每人發一面小紅旗,并讓全班同學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然后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還有多少名同學的練習冊沒有得“優”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說說你的想法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計算?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本節課所要教學的例題,只是我把它換成了學生熟悉的情境,他們就能很自然的找到兩種解法。也可以先想想兩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站到了講臺上領獎,再從總人數里一起去掉。學生自己列式,自己討論、計算,這樣不但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連減的意義,牢固掌握了連減的計算方法,而且表揚了作業優秀的同學,激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并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又如,在教學一年級《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利用書上青蛙吃害蟲的情境圖,讓兩個同學戴上青蛙頭飾扮演青蛙吃害蟲,其中一個又高又胖的男同學扮演大青蛙,一個又瘦又小的同學扮演小青蛙,讓他們走上講臺,張大嘴,表演吃害蟲的動作,然后他們進行遇面后的對話:大青蛙說:“你今天的收獲怎樣?”小青蛙說:“今天我吃了20只害蟲。你呢?”大青蛙驕傲地說:“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蟲。”這時讓下面的同學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蟲?……然后由學生列出算式,并在計數器上展示計算的過程。
(二)組織游戲,寓教于樂。低年級的學生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教學中,如果組織學生通過形式多變的游戲活動來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長時間停留在學習對象上,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常采用游戲活動:開小小運動會、評選優秀郵遞員、拔蘿卜、奪紅旗、開火車等游戲,都增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做數學游戲。這種簡單易行的游戲,深受學生喜愛。
二、注重教學實踐,加強實際操作活動
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中采用傳統的“知識——應用”模式,試圖讓學生學會了知識再去用,“裝滿了知識再去行”是行不通的。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直接接觸多種事實,讓他們用自己的思想做實驗,這樣才有可能使他們在心靈上獲得種種深刻的印象,從而獲得有用的經驗。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創。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在設計時,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從而讓他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數學的運用價值。
如,長方形面積計算時,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制作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各一個,發給學生一些大小不同的白紙,請他們利用手中的正方體和直尺量出自己手中的白紙有多少平方分米或平方厘米?操作時,要求學生討論怎樣量最方便,然后再讓學生動手量。這樣經過實際操作,探索得出的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完全來源于學生的實踐。這就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三、組織競賽,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奇、爭強、樂勝的心理,適時、適當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如“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奪紅旗”、“比比誰最聰明”、“解題方法最佳的是誰”……引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他們得到自我評價、自我表現的機會,以不斷深化學習動機,把學生從對分數的競爭引向追求知識、提高能力的競賽。從而達到增添興趣,擴展思維,發展智能的目的。
四、優化課外作業,設計層次性的作業。
課外作業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依據之一。它對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和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倡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的理念已被我們廣大教師領悟并付諸于實踐。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課外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每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些具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和結果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麗,淺談數學教學中良好軟環境的營造[J],中學教研,2000(8),13~15。
[2]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