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價值觀。無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應該堅持用工匠精神來武裝頭腦。高職高專培養學生,要著眼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文化素養以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體系,必將提高產學研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工匠精神 職業教育 效率質量
一、高職教育的匠人精神培養現狀
高職教育重在培養加工、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具有高職業素養的專業技術人才。這其中的高職業素養,可以通過技能培訓和精神培養兩方面來實現。但是在現階段的高職教育中,高職院校更重視知識傳輸、職業技能培訓,而忽視學生的職業精神。這種精神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精神。它不是在普遍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它包含了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技能、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作風等基本要素。
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教育最高目標。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態度,也是一種職業精神,更是一種工作價值觀。從業人員不斷雕琢產品、改善工藝或提升服務或管理質量的升華過程,一種行為表現和職業價值取向;也是對職業的一種態度和精神理念,核心是對工作品質的不懈追求[1]。在歐美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在職業教育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的培養與傳承,使他們在高端制造產業領域長期保持領先地位。
面對國內經濟發展新態勢,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發展布局面臨新機遇。新時期的企業在用人上除重視職業技能之外,更看重畢業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
高職院校應抓住發展趨勢,將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深度融入教育體系,這既符合國內現階段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但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對工匠精神的研究和滲透才剛剛開始,本文擬從高職教育的工匠精神培養稍作淺析。
二、高職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代表著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對所從事工作的熱愛。它在現代教育中并不過時,是高職學生正缺乏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在學生就業時更能得到企業的青睞,更是他們在職業生涯取得成功,走得更遠的基本素養。
企業在人才招聘時往往強調“工作嚴謹負責、能吃苦,具有某項或多項工作技能”[2]。可見,企業在考核工作技能前更重視考察應聘者的職業態度。高職教育是培養市場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教育。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時,技能培訓和精神培養必須齊頭并進,特別在精神培養時更多給予工匠精神的培養,能促進高職學生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高職學生應該意識到,人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他們作為準職業人要走向社會、立足社會,必須主動思考如何使自身具有較強職業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
三、手腦并用、學做合一體現工匠精神
“手腦并用、學做合一”“手腦并用、雙手萬能”的職教理念是現代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提出的,他高度凝練地揭示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是寶貴的思想財富和教育理念,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學要強調素質,注重創新,立足服務。黃炎培先生對職教的精辟見解,與現在提倡的以工匠精神文化高度吻合。即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學校實訓場與企業生產車間相結合,教師與師傅相結合的職教理念。
四、將工匠精神內化成師生的自覺行為
高職院校積極倡導工匠精神,以“長技能、寬基礎、高素質”為立體式育人標準文化感染和熏陶。在師生中大力弘揚吃苦耐勞、勇于實踐、鍥而不舍、敬業創新的“工匠精神”。將魯班文化與品行教育、美術教育、教學標準、技能訓練、技能競賽、班級管理、制度規范、校園文化等有機銜接,常年開展德育大講壇等系列活動,常態化開展了各類技能節,將工匠精神內化成師生的自覺行為。
五、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和方法
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高職院校應根據高職生的特點,改革和完善職業精神的教育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中,高職院校開設就業創業指導課的教學過程中將工匠精神納人其中,選擇合適的途徑和方法使得學生認識其實質與內涵,形成職業態度,提升職業素養。
與此同時,工匠精神的培養還可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特別是與技能訓練相結合,這其中就包含我們的實訓教學。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可結合本院校特點和行業特點分析專業崗位的職業精神,從精神入手,將之貫穿于教學目的,內容,考核評價整個教學環節中。使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完善自身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等基本職業素質。職業精神往往要通過實踐才能內化為從業者的職業素質。[2]同樣,在實訓教學中,也可滲透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之形成學生的職業素質。僅僅依靠簡單的專業教學,很難形成職業信仰與追求,必須在與具體的職業場景相關聯時,學生才能更真實地理解到它的本質。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模擬場景或在現實情景中對學生進行鍛造。模擬場景可以在校內課堂完成。教師可以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模擬工作場景達到此目的。現實情景可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實訓或自主創業的形式來實現。學生在一段時間到企業或工廠開展實習實訓,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親身參與工作實踐,在不斷實踐中磨練技藝.體驗并形成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的工匠精神。
此外,高職院校還可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這種隱性教育資源積極推動工匠精神的傳播。此類文化活動豐富了學生業余活動,增長知識面,鍛煉實踐能力,還營造傳播了職業精神。
高職院校還可采用參觀采訪專家講座等形式開展職業精神教育。學生在這些教育形式中可以直接了解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認識到工匠精神這一職業素質在未來就業和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通過行業專家,學生就業明星等優秀人物的宣傳,能引起學生的模仿.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起到示范作用。
現在很多地方院校都在嘗試轉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種形式的職業院校。“地方區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公民性的學習中更可以充分體現。這種學習要求能夠改變環境,提出自己的責任,成為具體的行動者。”[3]歐洲歷史悠久的手工業家族,日本獨具特色的制造業,無不體現著工匠精神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的職業教育,要想辦的有特色,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這種精神與地方文化的結合,通過“工匠精神”提高院校的辨識度,如同歐洲手工業與日本制造業,成就自身辦學的品質。
六、在實踐中體驗工匠之行的樂趣
長久以來由于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展充滿刑荊。這種工匠精神的缺乏也讓企業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國家經濟轉型,產業調整升級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力倡導培養學生的精益求精的產品意識,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何守永: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北京:中華工商聯合會出版社,2013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職教論語,2014(22)
[3]嚴薇:《“工匠精神”的冷思考》,載于《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