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莉
【摘 要】新媒體環境是無法回避和客觀存在的事實,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深刻影響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本文著重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觀念創新、教育內容創新和教育途徑創新,目的是在新媒體環境中牢牢占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多維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160-02
新媒體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正迅速地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高校學生是新媒體的主要使用人群,毫無疑問,新媒體對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突出的。根據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在回答“當代大學生關心政治的途徑”時,有97%的大學生表示“通過網絡來獲取國內外信息”。因此,伴隨著環境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從時代特征出發,創新相應的教育方式方法。
一 創新教育觀念
面對新媒體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樹立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1.信息化觀念
新媒體技術推動了信息化進程,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手段,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條件,有利于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良好效果,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借助新媒體,大學生無時無刻不在自覺不自覺地接收、儲存、傳遞和利用各類信息,信息在大學生發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獲得信息優勢已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核心要素。
同時,新媒體技術已經迅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嚴重的干擾。網絡中充斥著各種不良文化、價值觀,這些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時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和堅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的:“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更加生動、形象地宣傳主流文化思潮,利用技術手段和法理規范相結合的模式,加強信息技術平臺規范管理,凈化網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壯大網絡主流思想輿論圈,占領網絡意識形態的主陣地。
2.超前觀念
首先,通過新媒體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深入把握教育對象的心理變化規律。網絡的虛擬性和交互性等特性使得大學生易于充分表達自我和進行自我表現,教育者應當對其思想活動和規律進行正確的預測和及時的評估,發現存在的問題,預測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積極進行合理的干預。其次,通過新媒體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深刻把握教育對象的心理態勢,并做出相應預測。任何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條件和環境,新媒體環境給大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平臺,也為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也為西方某些勢力傳播資本主義價值觀、誣蔑社會主義價值觀提供了條件。教育者應當科學分析大學生面臨的新媒體環境以及其負面性可能對大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最后,面對新媒體技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斷提升自身各項素質。教育者應當主動加強信息技術學習,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運用技術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虛擬引導”和“現實教育”的聯動機制,不斷提高教育成效。
3.科學化觀念
首先,借助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新的挑戰,需要教育者不僅從理論上和認識上弄清思想政
————————————————————————
* 2015年度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社科一般課題“新媒體環境下高職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研究”的階段成果
(編號:YYR2014054)
治教育的科學性,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要求教育者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提高自身的信息運用能力,創新出符合大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的公眾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建立健全新媒體交互平臺,創新教育話語體系,科學設置信息內容,提高學生的關注度,依靠信息推送模式及時推送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傳播中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 創新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新媒體環境下,應當根據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和發展。
1.由單一化形態向多樣化形態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化的發展和推進,思想文化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多樣的選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信息技術交叉融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新理論、新科學的途徑,另一方面也與時俱進,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增加了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機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把信息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一些新問題作為教育內容。例如,全球化的生態問題、信息技術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空間戰爭的演變等熱點內容不僅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而且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2.由單一化形態向開放的、面向世界的民族性形態發展
民族差異性作為一種客觀現實使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德育內容的民族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民族性也由過去相對比較封閉的民族性轉變為一種開放的、面向世界的民族性。但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推動的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對我國的民族獨立性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自己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在信息化進程中的先發優勢,極力推行文化霸權主義,進行西方意識形態的宣傳,對我國進行思想、政治、文化滲透。因此,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充分重視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維護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
3.由單一化形態向時代性形態發展
新媒體技術推動了社會的迅速發展,為學生帶來了一些新思想和新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及時反映這些新變化、不斷創新教育內容,才會受到關注,受到學生們的喜愛,也才能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就是要把宣揚體現時代精神的典型案例作為重要內容,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合力教育和激勵學生,使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和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吸收借鑒當今世界的文明成果,把最新的科學思想和發展理念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內容,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價值。
三 創新教育途徑
新媒體載體能夠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動性,通過教育途徑的創新,激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社會化。
1.積極發揮校園網的優勢
首先,通過校園網,積極打造“紅色網站”,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網上第二課堂,利用網絡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園地,弘揚主旋律,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健康發展。其次,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微信公眾平臺。任課教師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力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時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廣度和深度。
2.積極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首先,教育者要努力學習網絡知識,熟練掌握網絡運用技能,從而走進學生們的世界和心靈。其次,教育者要轉變教育理念。新媒體環境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絕對不是將現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照搬照抄到網絡教學中,而是要實現教育方法從“灌輸”到“積極引導”和“信息分析處理”的轉變。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通過社交互動平臺,對現實突發事件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澄清虛假、不良的信息,提升學生們鑒別真偽的能力。
3.積極增強網絡聯動服務功能
首先,在學校層面上,構建團委與各學院輔導員和班主任之間的社交互動平臺,掌握學生的思想微動態,同時提高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其次,在學院層面上,構建學院、班級和各學院社團之間的社交互動平臺,通過即時性的交流,避免學生出現思想偏差導致的不良結果。最后,在學生層面上,構建班主任、班干部、黨員和普通學生的社交互動平臺,通過“小微團體”加強班級朋友圈的聯系和互動,實現教師對學生及時的人文關懷和同學之間傳遞人文關懷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允正等.裂變與整合——大學生價值觀的多樣化趨勢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體系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2]石書臣等.主導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導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