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岑
摘 要:在新課改的推進下,當代的美術教師應由被動的教教材內容,變成依據國家課程標準主動地篩選課程內容,整合課程資源,主動研究課程。從“一堂課”上下工夫轉變為深入研究“一門課”。倡導“為學生創造適合的課程”,要讓每一個孩子都在課程中健康快樂成長。將善心愛心責任心促成和孩子們的“課程整合”之旅——開發實施了《主題單元式備課》校本課程。
關鍵詞:單元整合;國定課程;校本化
“課程”的本意是“課業及其進程”。
“藝術課程標準解讀”課程被定義為: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的目標,在一個有計劃地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活動獲得的經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給予教師課程開發的權利,促使課程地方化、校本化和個性化。
網絡資料顯示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是一種理解與領悟、反思與實踐、創生與發展的課程,教師即課程。
而我們的理解是,課程是一個主題,一個啟示,一個資源或一個例子,它應該提供給學生選擇,可以開發,可以作為一個擴展的機會,可以探索,并可以研究。呈現出開放型、生態型的特點。
現在,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做我們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研究學校學生現狀,解讀課標理念,解讀教材,探尋一條適合我校師生發展的美術課程之路——主題單元式教學。
一、梳理教材,從理解內容走向校本探究
以“學科整合”為主線,將國定課程校本化實施。每學期開學初我校的每位教師都會根據自己所任教的不同年級研讀教材,梳理出可以整合的教學內容,并多方收集教學資源,結合平時課堂教學,試著用主題單元來準備課程計劃,并使材料的開發和利用為這兩者的時間。
在學習內化層面,教師在課程創新時必須實現觀念破冰。首先,改革課程結構,為學生創造適合的課程。其次,在文化滲透的過程中,促進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第三,它反映了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學生文化學習的過程是知識發展的過程和道德的形成過程。學科教學到課程實施轉變:由教師個人單一備課到備課組整體單元設計、由教教材到用好教材等資源教、由教學活動設計到課程設計。豐富課程資源,拓展課程實施空間,以“專題突破”為基本策略,將成熟的教育教學活動“系列整合”,形成單元化、年級化、年段化,逐漸實現“形成體系”。形成合力、深度整合、多頭并進轉變日常教研方式,變學科公開課申報制為課程基地建設定期交流研討、資源匯報、亮點分享、網絡教研等,實現集中力量打造;整合市區優質教育資源(市區教研、名師工作室、教師基本功培訓、社區資源等)拓展課程資源、開闊課程視野,逐步形成學科內整合、跨學科整合、課程資源整合等。
二、單元整合,從單篇課例走向單元整合
美術教師們在主題單元式的教學模式中需要改變現有的三種觀念:
1.改變課程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寬度與深度。
2.改變學科整合理念,從學科內整合到跨學科整合,知識與技能是專業類學科的核心要素,對課程的理解才能體現出學科特質。
3.改變美術學科原有的備課方式,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完成學科內整合到跨學科整合再到全“人”的教育的過程,即是從單一性到多元化,從線性化到網狀化的備課模式。我校將構建“主題單元類型的體驗與創新課程”,并在各級領導、專家、同行和我們的研究團隊建設美術課程體系。從藝術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相互共存的,課程需要去深入的整合,實現更高層次的融合,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三、開發拓展,從教師主導走向學生主體
由于研究的復雜性問題或現實社會問題,而追求全面發展的學生在立體化的目標,需要進行較長的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因此,教學程序更為復雜,“單元”的研究計劃包括:單元任務、三維對象、單元設計、單元內容結構、單元計劃(執行過程和類分配)、單元評估表、參考等,然后寫上教案(簡案或詳細案例)。
同時還需要思考:
如何根據主體的基本內容來設計“拓展課程”和“研究課程”的內容,擴大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課程的內容?
如何設計“單元構成問題”和“小問題”,深化學生的思考和理解?
完成這一單元課題需要多少課時量?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如何進入才最有效?
如何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來安排教學秩序?
需要制訂哪些“游戲規則”(包括計劃、學案、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以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這樣的學習活動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關鍵在于教師的綜合性和系統性思維方式和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為確保一系列復雜的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
總之,教師應逐步從傳統的“單一課時意識”轉向“單元整合意識”,并以建構教學模式和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來設計和組織教學,學習用單元整合理念來指導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