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意義重大,事半功倍。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策略就尤為重要。我認為,增強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形成自主參與的心理、搭建自主參與的空間、培養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力是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策略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體現,是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是減負的重要條件。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策略就尤為重要。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索談談培養小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幾項策略。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標,增強自主參與意識
教師要調整好與學生間的關系。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目標導向意在置學生于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圍繞目標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地被同化,從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發自主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參與心理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教學中,我常用謎語激趣、故事激趣、歌訣激趣、直觀激趣、操作激趣、情景激趣、游戲激趣、懸念激趣等途徑,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其中情景激趣是使用得較多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當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自主參與課堂教學。對于一些教學內容,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經驗,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難以道其“所以然”。教學中,我運用包括多媒體在內的多種教具、學具,創設讓學生賞心悅目的氛圍。從面讓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
其次要以教師之情導學生參與之趣。一是把自己置身于參與者的位置,服務者的“地位”。熱情鼓勵每個孩子,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首先教師要創造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自己提出問題。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結論。其次教師要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機。一般應當在做好鋪墊,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處嘗試解答新知識,使所有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后面的學習。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的活動。在教學中,能讓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就不讓部分人代替,能讓多數人動口、動手的就不讓少數人或個別人代替。要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一個關鍵,所以要對“學困生”有一個傾斜政策,不但要給他們多吃偏飯的機會,還要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例如,教師巡視時,優先關照學困生;課堂批改,重點批改學困生的作業;小組議論,安排學困生先發言;課堂提問,優先考慮讓學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等。對他們的每個微小進步及時予以鼓勵、贊揚,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四、著力學法指導,提高自主參與能力
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最后過渡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1.訓練語言表達,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的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思維方法離不開語言的支持。(1)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敢說。不同年齡、不同智力基礎、以及不同個性差異的學生,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差別很大。有的能獨立說明表達自己的思想,有的需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表達,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給全體學生說話的機會,說錯了不要緊,只要大膽說就可以。特別是對于那些不善于言語表達的同學,更需要熱心鼓勵。(2)交給方法,使學生能說。要形成能力,需要經常性的培養,日積月累。在低年級可以讓學生學著說,試著說,自己小聲說一說,同桌互相說一說,逐步提高講題說理的能力。同時要讓學生認真聽別人說,提出自己的補充意見或不同意見,使學生說的水平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逐步使學生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指導學生用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引導學生從生活語言過渡到書面的語言;然后借助適當的外部活動,如有順序觀察書中的插圖、幻燈投影、實際操作等,來指導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促進思維能力發展。
2.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方法和習慣。促使學生去尋找文段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激活思維,從中學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3.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和網絡資源,能獨立解決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在看書過程中促其獲取知識、開闊眼界。要求學生閱讀大量課外書,努力達到課標要求的課外閱讀量,每周安排一節課讓學生互相交流讀書筆記、心得或上網獲取的信息、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多渠道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力。讓語文課堂延伸到廣闊的課外活動之中,融入到孩子們的生活里,讓知識的春天永駐孩子們快樂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