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妍
【摘要】作為法國的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在教育方面,盧梭主張的是自然教育。這種教育思想貫穿在他的教育學巨著《愛彌兒》一書中。研究和理解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當下國內教育進行反思,提出合理性的建議,讓孩子在自然狀態下健康成長。
【關鍵詞】盧梭 自然教育 愛彌兒
《愛彌兒》原書共分為五卷,其主線是“回歸自然,發展天性”。在書中,盧梭用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向讀者闡釋了其自然教育思想。以下則是結合當下國內的教育,對自然教育思想體系進行簡要介紹。
一、教育目的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真正的人,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所謂自然人,是指身心和諧發展的人,他們不僅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干練,更重要的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就是慢慢地把愛彌兒教育成自然人。
然而,如今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教育目的已經悄然改變。教育目的已與盧梭所說的“培養一個真正意義的人”有著一定的差異,教育更像為了培養能夠應試的學生。比起道德、能力等培養,部分學校更注重于傳授知識和應試技巧。無疑,這樣的教育目的會導致學生重要能力的缺失以及教育的僵化,不僅不利于學生將來就業發展的,也不利于國家未來的發展。故在當代中國,亟需明確教育目的,不能培養只會應試的學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不能把焦點放在短暫的考試上面,要更加關注學生長遠的發展。
二、教育過程和內容
據《愛彌兒》所說,人的教育有三種來源:自然,人和事物。學生要全面發展,就需要把這三種教育協調好。而由于自然教育不能被人類所控制,因此盧梭提出了“順應天性,遵循規律”,主張人的教育和部分事物教育應該要順應自然教育,即在教育過程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教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出生到兩歲的嬰兒期,著重于對嬰兒進行體育教育。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主張隨著嬰兒體質逐漸增強,給嬰兒洗澡時漸漸地降低水溫,讓孩子能夠適應用冷水洗澡甚至養成冬泳的習慣。而且,盧梭還提出不要把嬰兒包在襁褓里,應給孩子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其四肢得以充分自由的活動。但是在現實的大多數家長是不贊同盧梭的這一主張的。他們覺得,盧梭所提倡的做法會使他們的孩子吃苦,甚至受罪。可是若家長們總是無微不至地“干涉”、“照顧”,孩子面對苦難和危險的能力就得不到鍛煉。另外,在這個時期,盧梭還提議讓嬰兒習慣新鮮事物,養成不依賴別人的心理。這種做法對嬰兒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孩子養成不依賴別人的獨立心理,才有可能成為“自然人”。
第二個階段是兩歲到十二歲的兒童期,主要對兒童進行感觀教育,同時也要加強體育鍛煉。感官教育,是指要學會運用感官去感受,懂得應該怎么摸、怎么看、怎么聽……這種教育,往往是寓于游戲和玩樂之中,讓孩子一邊受教育,一邊體驗快樂的時光。對于兒童來說,這一階段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時期。所以,教育也要特別小心,除了給予他們快樂和幸福,還要注意千萬不要過分放縱和過分嚴格。一旦過分放縱,兒童很容易染上不良的習慣和形成不利于其發展的性格;一旦過分嚴格,孩子的童年就會變得晦暗無色。可當下,中國部分孩子的童年并非在快樂中度過的。貧富地區差異大,農村的孩子早當家,他們的童年可能要幫忙干農活,照顧弟弟妹妹;而城市里的孩子們大多被父母送去上輔導班。曾經看過部分調查說,在中國,一些兒童三歲時就被送去輔導班學習。家長過早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做法,違反了自然教育的思想,與兒童的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在孩子的童年,雖然也應該關注智力的開發,但是更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鍛煉他們爭取使用地自己感官,然后躊躇滿志地向未來出發。
第三階段是十二歲到十五歲的少年期,主要對孩子進行智力教育。由于此時孩子的好奇心已經增強,教育者要做的是把這種好奇心加以引導,讓它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需要慎重。首先,知識是無限的,教育者需要篩選,要讓孩子學習真正有益的知識,讓他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其次,教育者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做到自主學習,切忌自以為是。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要培養并保持孩子的好奇心,遇到問題,教育者不要匆忙地回答他,而是允許他們自己思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這種好奇心的培養和保持,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極為重要的。這種智力教育,與中國近些年推行的素質教育有著相同之處。
第四階段是十五歲到二十歲時期,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盧梭看來,這一階段“暴風雨和熱情的時期”,必須施以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善良的感情、判斷和意志。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自愛,這種自愛是符合自然約束的,是愛自己勝過愛其他一切,但這并不意味自私。其次,讓學生懂得友誼的重要性,為人真誠,按照良心的約束行事。再者,讓學生對生活保持清醒和熱情,即使處于社會的漩渦中,也不至于被各種欲念和偏見所淹沒。最后,要讓學生信任你,與他成為知己。得到學生的信任,對于教育者來說,是走進學生心靈的一個重要途徑。教育者不應該直接干涉學生心里的想法,而是要了解甚至理解學生的欲念,然后加以引導。另一方面,在德育方面,盧梭認為內心情感的至誠是至關重要的,并不要求表面與形式化的祭祀,標榜心是神靈的真正殿堂。
三、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中,盧梭是極其反對教條主義的。他不主張交給學生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兒童的頭腦。因此,盧梭反對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主張寓教學于娛樂、游戲、實驗當中,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另外,在教育過程中,要恰當安排學習進度,根據學生的需要來進行教育,切勿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綜上,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世界各國的教育,尤其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改革有著重大的意義。但在學習這一教育思想時,也要關注到其中的部分不合理之處,比如盧梭把體育、智育、德育很大程度上分開施教的主張并不科學。理性地學習這一理論,對當下教育提出建議,讓孩子們在自然地狀態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法)盧梭著.方卿編譯.愛彌兒(當代中國教育問題的解決之道)[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2]楊帆.從《愛彌兒》探究盧梭的教育思想[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20(12).
[3]謝亮.論盧梭的自然主義道德教育思想[D].江西:南昌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