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琴
【摘要】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得到快速發展,應該重視對其美育教育。音樂課程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欣賞、歌唱樂曲的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格修養。下面,本文將圍繞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推進中學音樂教學效果的提高展開討論。
【關鍵詞】中學音樂 教學策略 美育
音樂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對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氣質內涵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中學階段開設音樂課程是對學生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學學生通過音樂學習能夠以藝術的方式釋放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情緒,讓其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音樂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塑造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看,中學音樂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意義非同一般。音樂學科不同于文化課程,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因此其教學方法和策略同樣應該是與之特征相吻合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音樂課上顯然是不相匹配的。
中學音樂教學應該包括對于世界音樂史的了解和掌握,樂理的了解和學習以及樂譜的學習。學生通過學習應該能夠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具有一定的欣賞和鑒賞能力。針對目前中學音樂教學現狀,筆者認為應該以音樂欣賞為切入點,一方面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和深入到經典的音樂中,去感受和領悟;另一方面,通過對音樂的欣賞能夠調整學生個人的心理狀態,以促進其健康發展。所以,筆者對中學音樂欣賞式教學作出了如下探索:
一、結合課標,抓住音樂教學的特點和要求
課程標準是一門課程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對于規范和引導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音樂課程標準》中認為通過教學旨在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發現音樂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簡而言之,就是教師應該通過教學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豐富,內心得到升華,能夠去主動學習高雅的藝術,不斷提高自我的修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于中學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極為重視,這其中就必然包括美育教育。中學音樂教學就是美育教學的表現之一,因此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師要因地制宜、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以此才能將其理念和內涵深化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去,才能夠讓學生真正達成課本所設定的目標和水準。教師教學的準繩是課程標準,其對于教學效果的考量標準同樣來自于課程標準,因此教師不應無視其重要價值。
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新課程改革尤為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表現,音樂課堂教學不同于語數外等文化課的教學,因此教師應該憑借這種優勢,靈活教學。由于音樂具有極大的表現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演唱、表演和舞蹈等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盡管音樂通過聽覺傳達給學生,但教師應該盡可能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的運用,實現學生深化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之初就應該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精心創設教學活動,在整個活動中運用多樣的方式和策略,引導學生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只有學生真正投入其中,教學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教學,教學質量和效果也才是最好的。例如,在中學階段不少學生對于音樂課不屑一顧,針對學生不重視音樂教學的現狀,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轉變這種錯誤的觀念,引導其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從而提升其審美修養。
三、創設適當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和鑒賞音樂的美
中學音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幾首歌曲,而是應該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采用欣賞式的教學策略,其目的也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如何讓學生通過欣賞真正體會音樂的美是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費工夫摸清學生的特點,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逐漸剖開音樂的表層,慢慢發現和探索出最普遍的價值和意義。音樂中所表現的不外乎就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而音樂家通過旋律、譜曲、節奏等等的巧妙組合,創造出了一首首美妙奇特的樂曲。情感體驗是由這些獨特的音符等所展現的,需要學生經過專業的訓練培養專業的技能,這就是中學音樂教學的真正目的。學生作為獨特的個體,對于周邊事物有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并以此生發出獨特的含義。
盡管每個人的感受和認識不同,但是畢竟人類基因中有著祖先的積淀,在個性中有著共性因子,所以,教師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要注意情境的創設,注意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索。例如,在欣賞音樂后給予學生時間發表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讓學生能夠打開思維,聯系生活經驗,實現音樂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此外,為幫助學生欣賞和理解,教師有必要教會學生一些各種樂器知識和演奏技巧,讓學生理解音樂是技藝和情感融合,二者相互生發,缺一不可。由此,教師更應該在教學中注意總結和觀察學生,認真研究和總結,形成自己的教學經驗,以此更好地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四、給予學生自我創作的空間
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的發揚同樣是極為重要的,中學生對于事物具有十分活躍的創新意識和行為。對于音樂教學,教師同樣可以適時運用這種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再創造,欣賞式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在欣賞中掌握音樂的品質,同時在接受中能夠有自己的見解和獨特體會。對音樂的理解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教師應該鼓勵和發揚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即便是最大的作品,也是需要后人的重新解讀和定義,才能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假若將經典音樂藝術束之高閣,那么就無法真正領略到音樂的內涵,對于作家而言也是憾事。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再創造不是學生任意胡為,應該注意保持藝術的純正與高雅,而不是惡意丑化,因此,教師在學生再創造的活動中,應當給予一定的建議。對于學生的再創造,應該進行一次甄別和評價,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學生能更好地提高自己。透過音樂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通過正確的方式來宣泄。音樂作為世界上的藝術之一,應該通過教學給予更多的人啟迪,學生對音樂的再創造過程也是學生情感凈化升華的一次煉化過程。
綜上所述,中學音樂教學應該以欣賞、理解、創新為本,音樂藝術是永無止境的,中學音樂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熱愛音樂,以此為今后學生在相關方面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音樂教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尋找到更好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得到陶冶和升華,這才是中學音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