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陽
摘要: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必須從關注人生的高度出發,以學生為根本,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做到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積極互動,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更默契地配合教師全面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讓課堂在師生互動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更好的搞好素質教育。
關鍵詞:構建;語文課堂;對策;思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推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生為本;重視教學改革;構建和諧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等成為廣大教師研究和實踐的課題。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不僅是時代對廣大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是當今基礎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教學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只有教學過程處于一種和諧狀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以及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處于一種協調和平衡的狀態充分發展與良性互動和整體優化,實現學生健康和諧發展。那么,就構建和諧課堂的對策談談我的幾點思考:
一、教師要注重課堂上師生關系的和諧平等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一種平等的雙向的交流關系。平等是構建和諧教學課堂的核心,只有平等,才能創造和諧教學課堂。有了平等,才有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開放的未完的動態教學過程。它意味著人格平等基礎上的心靈融合。只有師生平等對話,教師才能做到真正的引導;只有師生平等對話,才能走進各自的心靈;只有師生平等對話,才能相互傾聽,相互接納;只有師生平等對話,才能相互尊重,張揚個性,和諧發展;只有師生平等對話,才有溝通,才有合作的過程,才能創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
二、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顯。尤其在作為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一的語文學科教學中,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必須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來優化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豐富作文素材,培養觀察、分析、聯想、想像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優化作文教學;可以增加課堂容量,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以及聽說讀寫訓練上;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感知的作用,帶領學生進入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三、教師要充分發揮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們對于某種事物或某項活動的一種強烈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發展的基礎,是激發情感的誘發劑,是主動學習的啟動力,是一切創新之泉。學生學習有了興趣,在老師的幫助下才能叩開自己的思維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造才能的催化劑。興趣越大,學習效率就越高。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生動風趣的語言、整潔美觀的板書、和諧可親的教態,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都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本條件。其實,教學過程中,還可調動一些因素來培養學習的興趣,譬如探討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安排課本劇表演、開展激烈的辯論賽等。
四、教師要充分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教育科研已悄然進入普通中學教師的教學生活。通過認真學習、思索,大膽嘗試。我已深刻認識到: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維、樂于不斷獲取新知識和主動探究。比讓學生單純獲取知識、獲得高分有更重要的價值追求。因此,在教學中,應積極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在教師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下,經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觀察、聯想、歸納、分析、綜合等思維形式、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對于中學生來說,就是要求他們把學過的語文知識按照個人接受、理解的程度,結合感覺、知覺、習慣等認知特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具有內部規律性的探索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五、教師要讓語文課堂走進“生活”
劉國正先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應該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該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那些來自生活的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使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才能使學生學到具有時代氣息的語文。教師要以課堂為中心,從時間上說就是向前后輻射,從空間上說是向課堂之外的家庭、社會輻射;從內容上說是由語文課向其它學科輻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一切生活都是課程”。語文教學的內容應該是生活的。語文學習的方式也須是生活的。生活到處是美,語文世界豐富多彩。讓學生切實感覺到“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生活處處是語文”。使學生真正讀懂課文,運用語文,對學習語文才能產生親切感、新鮮感、生動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要‘尊重、珍視、張揚學生在學習中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組織學生深入生活去觀察自然、社會、去體驗和感悟生活。在設計、組織、探究、研究等系列活動中發展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