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丙芳 周明華
【摘 要】運用文獻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碩師計劃”培養河南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宏觀政策進行解讀,將河南省“碩師計劃”中的2012級、2013級、2014級、2015級河南省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作為調查對象。以“碩師計劃”中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招生制度、選拔制度、任教制度、培養制度以及就職制度為切入點、系統的解讀河南省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的現狀,探索培養過程的主要障礙,從而分析問題的根源,為培養河南省優秀體育教育專業的農村體育教育碩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碩師計劃”;體育教師;培養策略
1.選題背景
2004年國家啟動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簡稱“碩師計劃”。 該計劃是一項鼓勵應屆大學生到中西部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初高中任教,以解決農村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師資隊伍匱乏的一項政策。河南省自2004實施“碩師計劃”以來,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洛陽師范學院、信陽師范學院、鄭州大學五所培養院校先后培養農村教育碩士研究生1500多名,畢業生在我省44個貧困縣進行教學,為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培養了一批高層次、高水平的骨干師資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學歷程度、綜合素質,改善了農村教育總體水平、緩解了農村中小學教師匱乏的窘境,創新了我省大學生多向的就業道路,彌補了我省農村教師培養、補充機制的不足。因此,強化體育學科農村師資的培養已經成為必須關注的問題。對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動“碩師計劃”政策可持續良性發展。
2.“碩師計劃”培養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困局解讀
2.1招生困境:我省“碩師計劃”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生源不足,學生報考資格不合理,門檻過高。“碩師計劃”在河南省的推廣也沒有像“國培計劃”和“特崗計劃”那樣受到大學生的關注和追捧,這項多贏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廣出現困境。作為“碩師計劃”中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在師資培養上同樣面臨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選拔困境:選拔標準寬泛簡單,學生參與動機失真。查閱文獻發現農村教育碩士的招生出現不公的現象,有的學校從內部宣傳組織,學生“自我推薦”,學校把條件符合的學生確定為農村教育碩士生,一些學校把該項政策作為一種榮譽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學生,這也就造成學校招生人數不足,或者計劃招生和實際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學所選,動機失真“碩師計劃”政策執行涉及部門、人員較多,協調監管力度較大。根據“碩師計劃”政策規定,碩師生在任教三年同時聘為特崗教師。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碩師計劃”教師的工資性支出。當地教育部門對該政策選擇性執行或者曲解執行把資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別是體育碩師生在學校中處于學科方面的劣勢,其待遇明顯低于其他學科碩師生,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體育碩師生對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懷疑,打消了畢業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頭。體育碩師生普遍存在著把基層從教當做一種權宜之策的心態。
2.4 培養困境: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理論實踐相脫節,培養環節銜接不暢,缺乏監管。“碩師計劃”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包括從三年遠程教育平臺課程學習、寒暑假集中培訓和任教教學實踐到脫產學習一年中的理論學習、課題研究、學位論文撰寫等多個環節。“碩師計劃”一定程度提高當地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學歷程度,助推體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和改善農村體育教育總體水平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5 培養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較高,與“碩師計劃”預期的效益相差較大。其困境表現在體育碩師生的就職去向、回歸單位的原因、體育碩師生離職原因等方面。
3.結論與建議
通過相關文獻參考,對相關專家訪談和實地調研訪談、問卷調查,提出以下建議:
3.1強化“碩師計劃”的宣傳力度。注重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思想品德教育,發揚其投身農村教育建功立業的拼搏精神和愛國熱情。
3.2嚴格程序,真實選材,各級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相關職責,詳細制定該政策的監控計劃并有效執行。
3.3設立相關政策,激勵體育教學開展。強化優惠政策的落實保障制度,加大對“碩師計劃”體育學科專項資金的投入,切實保障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切身利益。
3.4開設凸顯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特色的課程;加強對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教學管理,學位論文的管理,落實雙導師培養機制。
3.5以留住人才為宗旨的政策導向,完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真正切實做到政策引人、待遇吸人、情感染人、事業留人。
“碩師計劃”政策是一項涉及到國家政策制定、落實、實施、監督、檢查、反饋、評估等一系列的系統工作,是每一個參與方基于利益慎思層面上而進行的一種效益博弈。所以,無論是該項政策的制定方、執行方,還是其他的利益參與方都必須協同推動政策執行力,做到各部門、各環節協調統一。吸納更多的優秀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投身該計劃中,使其切實成為推動促進農村學校體育的全面良性發展的一項惠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