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珠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課程中的重點,對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此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策略;參與者
小學數學是小學課程中的重點,受到了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重視,但是在一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發揮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此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創新課堂“形式”
想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采用有效的課堂組織形
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課堂組織形式依然采用傳統的灌輸模式,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對于課堂組織形式要加以創新,圍繞課堂教學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自由表達個性化想法。
例如,在學習“認識立體圖形”時,首先,教師準備了許多立體圖形,包括正方體、長方體、圓柱以及球的積木等,并展示給學生,提出了有趣的問題:“在這些圖形中,哪些圖形最淘氣呢?那些圖形比較淘氣?哪些圖形很乖?你的理由是什么?”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立體圖形進行仔細觀察,并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討論結束之后,教師讓小組選擇一個代表,說出最終得出的結論為:“球體最淘氣,因為它可以隨意滾動;圓柱比較淘氣,因為它可以順著一個方向滾動;長方體和和正方體很乖,因為它有棱、有角,還有平面,不能隨意滾動。”之后再次通過摸一摸、找一找的活動,讓學生對圖形的特征進行分類認識,先是摸一摸,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我們可以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別有8個定點、12條棱以及6個平面。”后是找一找,教師向學生展示事物,然后學生快速判斷圖形,并快速地找到圖形,以此鞏固本節課學習的新內容。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采用新穎有趣的課堂組織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二、創新課堂“身份”
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加強課堂“身份”的創新,以此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學活動設計者以及課堂交流的參與者,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探究者,以此加強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轉變學生和老師的身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最有效的方式是進行師生“身份”互換,即學生扮演老師,讓學生教授知識,老師扮演學生,在臺下進行聽講,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豎式計算”時,首先,教師讓學生復習簡單的算術題,在黑板上列出了兩組計算題:(1)8+7=,4+9=,5+6=;(2)5+
3+4=,4+6+4=,6+2+3=。并選擇兩名學生,到黑板上做題,之后教師提問學生“對于不進位加法計算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什么呢?”學生回答:“從個位數開始加起,相同數位對齊。”教師又問“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我們應注意什么?”由此引出今天的新課。首先教師進行教學例子的講解,“中國鳥類有98類,爬行類有25種,一共有多少種?”并讓學生列出計算式,在選擇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完成豎式計算過程,計算完成之后,教師根據學生列出的計算講解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應注意“個位加滿十,應十位進一,在計算十位時,應加上一。”之后進行鞏固練習,教師在黑板上出幾道豎式題,讓幾名學生到黑板上完成,教師又選出一名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對學生到黑板上完成的豎式題進行講解,老師扮演學生,在臺下聽學生講解,并注意學生在講解過程中存在哪些漏洞,提醒學生加以改善,同時對于其他學生,也可以對講解的學生進行評價,提出合理化建議,從而使這名學生能夠不斷地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正確認識自己在課堂中的“身份”,以此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總之,發揮學生主體性始終是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以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創新課堂“形式”和創新課堂“身份”兩方面進行探討,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
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清友.對小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積極性的幾點認識[J].考試周刊,2015(43).
[2]林淑萍.試論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的提高[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