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鳳軍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富有好奇欲和探索欲,他們活潑可愛,喜歡異想天開,喜歡不按常理出牌。大多數的小學教師都會認為快樂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比死板的理論學習更重要。不錯,在課堂上,教師不應該用枯燥的教學方式去捆綁他們,把課堂更多地還給學生,也許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效。那么,該怎樣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性,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呢?這就是要著重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自主學習;解題能力;自主思考
教師在小學數學的傳統教學上,都是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只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然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好動,又怎么能忍受枯燥的數學課堂呢?常常就會出現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等思想不集中的情況。再說,課下沉重的“題海戰術”也使得小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探究能力和興趣,只是習慣性地接受著教師灌輸的知識,缺少了主動性、探究性,對學生的長期發展和個性的發展都十分不利。與其如此,教師還不如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還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合作性,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下面就談談該如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性,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
一、展開自主學習,開發學生思維
許多中小學學校和教師認為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尚且不具備自我理解的能力,學習中會遇到太多的問題和困惑,也就無法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許多家長也認為送孩子去學校就是為了教師能傳道授業的,如果全靠孩子自己學習,那去上學干嗎呢?在家就完全可以了。
我們所提倡的小學數學學科的自主學習應是在教師引導下開展的。教師需要對知識點進行適當分層:哪些是學生靠自己之前已學的知識,翻閱書本后稍加思考就能夠理解的;哪些是需要教師的課堂教學后,學生才能夠領悟的。
如,在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的PPT上展示學生生活中的圖形:正方形的國旗、圓形的太陽、長方形的粉筆盒、三角形的三角鐵……接著,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并說出身邊的其他東西分別是什么圖形。還可以分小組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答得最多。這樣趣味的教學模式既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也使學生對知識點更容易把握,記得更牢。
二、增強合作性,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很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早早地就進行了提前教育,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小學三年級的學習內容。這樣一來,班級里的學生之間很多情況下是從一年級就已經開始有了差距。父母在家已經提早進行教學的學生成績大多會名列前茅,反之,對于零基礎的學生而言,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并不一定能很好地適應,成績不顯著。
教師的職責是要全體學生,不管學生起點如何,都能進步,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因此,教師需要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全體學生整體學習水平都有所提高。這一理念既是要求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又要彌補學生的不足,使學生全方位發展;也使在數學方面優秀的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更是促進了后進生的轉變,激發后進生在數學的解題能力上不斷前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做到因材施教,將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水平與自主學習任務的分配相結合。這樣,每個學生都將在此過程中得到提高。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以“同伴合作”的形式展開學習。教師需要對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合理分配做到異質同組。同時,每個小組要增加每個學生的參與度,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采用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展示的方式,更注重小組的總體成績,而非個人。這樣的教學方法促進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合作能力。
比如,在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這一課,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讓學生找一找分別能被1、2、3、4、5、6、7、8、9、10整除的數的特點。在展示過程中讓后進生擔任組長,組織組內學生發言,并通過總結意見,進行展示。這樣,一方面讓后進生作為組長可以激發其積極性、合作性和參與性;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后進生對于課堂知識點的全面掌握運用,增強其學習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由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擔任組內主要發言人,同樣不僅可以增強其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學生共同學習進步。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的學習也可以通過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和組織學生分組合作等形式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取得更顯著的教學成效、學生的整體發展。因此,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創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高超.探究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
[2]孫立明.探析培養小學數學有效學習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
[3]伍懷林.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