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
摘 要:簡要分析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中的問題,如缺乏教學理論創新和研究、教學內容單調和枯燥、多媒體教學方式運用不合理等,從而提出小學語文課改中遇到問題的改善策略,如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開展探究性合作學習、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問題;策略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已經經歷十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小學語文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上已經有了巨大變化。同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日漸突出。基于此,教育界與社會都極為關注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探討和分析語文課程改革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中的問題
1.缺乏教學理論創新和研究
傳統的教學理論對我國教育有其優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在教學實踐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嚴重阻礙了新課程的改革。比如說,灌輸式、機械化的教育方式,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忽略了學生本身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沒有注重關注學生自身的興趣和愛好,使得教學過程極為枯燥無味,不利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教學目標。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只是單純地將教材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實踐應用。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沒有跟隨時代進行創新變革,很容易使課堂教學刻板單一化,不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2.教學內容單調、枯燥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家長和學生重點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學習成績,追求高分和升學率,不關注學生思想情感的發展、知識實踐運用能力的提高。這容易使很多小學生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并且難以得到修正。這種忽視素質培養、重視考試成績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并且,還有部分小學教師在進行文章內容教學時,更注重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而對于課文的行文方式等不是那么關注,因此沒有意識到課文對于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
3.多媒體教學方式運用不合理
在新課程改革之后,越來越多的教師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從某個方面來說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但若是運用不合理,也會降低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但小學語文教師若是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從而忽略傳統的板書教學的重要性,那么便會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不好的影響。所謂的新課程改革,并不是意味著要徹底拋棄板書教學方式,而是要將新興的教學方式和傳統板書有機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
二、小學語文課改中遇到問題的改善策略
1.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
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但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對語文教材要靈活運用,針對科學的教學目標,設置好教學內容。同時整合教學目標,使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實現教學目標,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促進教學的高效化。小學語文教師在課程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區感受教材內容,從而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比如說,對于《小鎮的早晨》這篇文章,教師可以適當地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比如說,誰扮演早起的阿姨,誰扮演賣菜的小販,還可以同時進行場景念白,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所要表現的寧靜平和的氣氛。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早晨,與文中對比有什么不同,從而發現文中蘊含了哪些美好的情感,存在哪些矛盾,去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想法,以避免傳統教學中讓學生生硬地總結文中的中心思想。
2.開展探究性合作學習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外開展一些活動,舒緩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讓學生在課外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小學生的課業壓力一般比較重,每個學科都會布置一定的作業,這使得學生集中在課業學習上,從而忽略了發展心理。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讀書活動或者是郊游活動等,開展研究性合作學習,幫助學生開闊視野。
比如說,教師可以在周末或者其他節假日中,組織學生去參觀當地有名的紀念館、博物館等,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3.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需要重視語文板書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有機結合在一起,精心設置板書內容。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加強與學生間的互動合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板書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且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楊燕.對小學語文課改中遇到問題的反思[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6):13.
[2]蔣松德.農村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的觀照與反思:新邵縣語文課程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