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溪
摘 要:“衣以章身”是李漁服飾審美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他在《閑情偶寄》的《聲容部·治服》中有詳細闡述。“衣以章身”觀點強調以人為本,同時體現出李漁對服裝的本質和服飾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這個觀點也對現代服裝設計和審美搭配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衣以章身”;服飾美學;現代服裝設計
1 有關課題內容的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對《閑情偶寄》美學思想的研究非常之多,如杜書瀛先生的《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就目前來看,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研究李漁美學思想的專著。在杜先生的《李漁的服飾美學》一文中,他深入分析了李漁的服飾美學思想,同時提出了“與貌相宜”幾個方面的含義。張志春先生在《中國服飾文化》中談“衣以章身”,談到人與衣服的幾層關系,深入細致。其他一些學者也在不同的著作論文中提到李漁的服飾美學。汪開慶的《李漁的服飾審美理論與日常生活審美化》中,提出“衣以章身”的命題,強調人的主體價值。另外,邵卉芳《李漁服飾思想論》、錢水悅的《李漁〈閑情偶寄〉生活美學思想初探》等,都提到了“衣以章身”這個命題,提出了一些李漁服飾審美觀的原則和方法。
縱觀國內學者歷來研究可以看出,李漁所著的《閑情偶寄》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對李漁的美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其中不乏對李漁服飾美學的研究。但是除了杜書瀛先生以外,其他的學者只是在談論李漁美學思想的時候涉及服飾儀容美學,但未深入探討,大多數是列舉了李漁服飾美學思想的一些觀點和審美原則,加以延伸,并未研究李漁服飾美學在現代服裝尤其是女性服裝審美中的一些啟示。作為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部分,服飾美學也應受到更多重視。本文擬從李漁服飾美學思想入手,以“衣以章身”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李漁服飾美學思想對現代服飾搭配的啟發和指導價值。
2 衣以章身審美思想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從今天的審美角度來看,李漁“衣以章身”的審美思想與現代很多服裝設計思維和審美標準是一致的,同時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原則有深刻的影響。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以下三個內容:
2.1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每當人們談論服飾,總要談論起服飾與人的關系。中國古代思想大家談論服飾的不在少數,儒家對服飾的審美觀講究和諧合禮,《墨子》則有“作為衣服帶履便于身”的實用主義審美觀。李漁談論服飾,提出“衣以章身”的觀點,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他說:‘衣以章身,請晰其解。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謂也。身非形體之身,乃智愚賢不肖之實備于躬,猶‘富潤屋,德潤身之身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衣服可以彰顯一個人是否賢良淑德的內在品質。人是穿著的主體,但衣服也絕不是附屬品,人和衣服的關系,是不能分出一二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強調李漁始終把身放在主體地位上,認為身是具有導向作用的,即使是同一件衣服,窮人和富人穿上,亦能彰顯出貧富來。同時,李漁所說的“身”,并非形體之身,而是有形神兼備的意思,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人性化設計理念和李漁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性化設計理念不僅是對服裝功能上的要求,更是要服裝能夠反映出一種人文精神和服飾文化。例如,傳統的民族風格、自然閑適的田園風格、夸張時尚的街頭風格等,也形成了許多設計思潮和流行趨勢。另外,對特殊群體服裝的設計也無不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2.2 與人相稱的美學思想
李漁在談論女性服飾審美的時候講道:“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這和他“衣以章身”的原則是一致的。表面看來是衣服和人體的關系,衣服是為了突出形體之美,實則是衣服和人的內在的一種聯系。相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征。這里有一個裝飾適度的問題。李漁講到“楚王好細腰,宮中皆餓死”的典故,強調任何的美都有一個度,否則是談不上美的。簡潔適度是許多設計師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成就了很多經典款式。例如,香奈兒著名的“小黑裙”,展現獨特的女性韻味,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全球女性夢寐以求的選擇。適度裝飾,摒棄繁瑣,并非是簡單簡化,今天的許多服裝華麗刺眼,乍一看覺得賞心悅目,仔細看來沒有文化內涵,沒有人文關懷。人穿上衣服,就好像被束縛了,被繁瑣的裝飾禁錮了,哪里還能談論美感呢。李漁一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就是在強調人的品行心性制約著整體形象的境界,而不是服裝引導穿者的氣質。
另外,李漁講到婦人之衣,即女性服飾的審美觀。提到潔雅宜,不推崇過于華麗的服飾,認為女性服裝的美是與面色、體態、氣質等相得益彰的美,是一種素面朝天的美。那么如何才能與貌相宜呢,就是相體裁衣。相體裁衣是實現與貌相宜的方法。李漁說:“相體裁衣之法,變化多端,不應膠柱而論。”[1]大概有三方面,即面料、色彩和裁剪,和我們現在說的量體裁衣大致相同。這里,李漁對青色甚是推崇。他講到皮膚白的人穿上青色更顯得白,年輕人穿上更顯得年輕,他的這個運用色彩心理來掩蓋缺點創造美感的概念在當時應該是難能可貴的。對于今天的設計師和制作者來說也有很大的影響力。Augusta Bernard的裙子,斜裁工藝,腰間十幾條針形褶,順著紗線絲綹捏合,塑造身形卻藏而不顯,款式簡潔,卻異常合乎女性身材。
2.3 和諧自然的審美觀念
穿衣,說到底是人和衣服和諧自然的關系。李漁有一個比喻:“常有不服水土之患。”[1]衣服與人是否自然和諧,就好像人是否服水土一樣。服裝是一個層積的審美境界,衣服與人的氣質,相互磨合,相互適應,是一個過程。如果一蹴而就,就很容易出現“沐猴而冠”的笑話。當代社會,這樣的審美觀念也是毋庸置疑的。結構與人貼合,色彩與人相宜,人與衣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每個人獨特的氣質展露無遺。這里,還涉及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統一。李漁講到云肩的例子,既能保護衣領不沾油漬,又能起到裝飾效果。又如百褶裙,雖然優雅卻浪費布料,并不方便。和諧自然,其實就是與人相稱,與貌相宜,服飾與人看上去相輔相成,不蹩腳,就是服飾審美的最高境界了。
3 結論
“衣以章身”表達的是一種人與衣服和諧共處,相得益彰的境界。衣服和人的關系一直是辯證統一的,盡管李漁始終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是他服飾美學思想的主干,無論服飾多么的變化無常,它始終脫離不了人的軀體。穿衣吃飯是冷暖自知的事情,畢竟是身體與衣服親密接觸。舒適自然,才是穿衣服所追求的境界。這也正是現代服裝服裝設計師認真思考并追求的一個境界:“什么是服飾美應該遵循的原則”,從五花八門的世界中剝離出來,找到衣服最原始、最自然的形式。當然,這并不是提倡我們穿樸素簡陋的衣服,而是要以這樣的精神理念為指導來進行設計。“衣以章身”所傳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 李漁(清).閑情偶寄·聲容部·治服[M].沈勇,譯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37,30.
[2] 杜書瀛.李漁的服飾美學[J].北京:中國美學研究,2014(01)
[3] 張志春.中國服飾文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