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英紅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非常多,范圍非常廣,民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傳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的發展,并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群眾文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64-01
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研究范圍逐漸細化,尤其是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但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對于民俗的研究并沒有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只是在旅游方面簡單涉略。
一、加強政府政策支持
民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然是在民間形成,但是發展與傳承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國家的政策支持對于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繼承具有積極作用。2005年5月20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眾多傳統節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這些節日被列為我國法定節假日;同年,政府又提出建立傳統節日示范基地,組織人民群眾參觀,感受傳統文化底蘊。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支持,不僅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具有積極作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政府的組織與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政策體系、法律體系、基金運作體系、組織管理體系等,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和前提。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和保護固然值得稱贊,但是要把握一定的限度。每個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我們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由專業人士著手具體事宜,政府不要過多干預,要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
二、發揮宣傳研究作用
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中堅力量和后備力量,青少年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接受教育,因此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并且通過這種方式對非遺進行繼承與發揚是長遠有效的。學校不僅是非遺文化的主要宣傳陣地,同時也是培養非遺傳承人才的地方。但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目前學校教育很少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內容,學生對其了解很少,保護、繼承、以及發揚更是無從談起。很多學者建議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教育課程、培訓課程,還有的學者認為傳統文化文化教育應當從小普及,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教材,使其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學生只有在了解傳統文化之后,才能對其產生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知識。此外,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校應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例如:開設傳統文化講座、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知識等。
我們應當建立系統的傳統文化教學課程,培養專門人才,除此之外,組織學生開展非遺保護校園活動,并將其作為學校特色。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建立系統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根據每個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教育方案,使我們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
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程,不僅能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水平,同時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當然就目前的教學實力而言,要想普及非遺課程具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將其作為選修課還是具有可行性的。例如:北京大學曾經開設過“民俗學”的選修課程,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非常多,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傳統文化是非常感興趣的。
三、把握社區文化基地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的居住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動頻繁的群居生活被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減少,感情淡泊。這種環境下,民俗文化活動主要以家庭為主,無法實現有效傳承與發展的。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動員全社區的居民,同時發揮政府的牽頭與引導作用,使全社區的居民參與到民俗活動中。這樣既實現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又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素質,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積極作用。
以往的社區民俗活動,居民只是以觀眾的身份參與其中,居民的之間的溝通少,并且積極性不高,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總是無法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現代化民俗文化活動,鼓勵居民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其中,打破家庭局限,加強居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社區民俗活動盡量避開特定的節日,采用自愿報名的方式,開展歡慶節日的集體活動,居民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藝,共享特色家鄉食品,增加社區居民之間的情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遺的保護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使全體人民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在傳承非遺的同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使其充滿生機與活力。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非遺的繼承與發揚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譚宏.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的探討[J].重慶高教研究,2015,(01):80.
[2]王巖.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位置[J].群文論壇,2014,(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