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煥民
就宏觀經濟而言,其邏輯從來都是:攤子越爛,機會越大。每一次蕭條,都會出現一個更大的繁榮。
中國經濟改革起源于農村,其標志性成果是包產到戶。
中國城市經濟改革始于1984年,其標志性成果是涌現出大規模的個體戶和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
個體戶大規模涌現,本身就是典型的大眾創業。曾經的“全民皆商”反映的就是大眾的創業洪流。
我們沒有必要再系統地回顧那個過程及其特點,但有必要簡單地談一談那一代人的歸宿。
那一代經商的人,要么轉型做起了超市,要么成為電商,要么退出了商業。無論其歸宿如何,他們都對中國今天的商業繁榮做出了貢獻,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商業。
那一代辦企業的人,要么成為行業龍頭,繼續引領風騷,要么成為過剩產能——或在努力轉型,或生存艱難,或已經退出競爭。
那一代人最可貴之處在于,面對陌生的市場經濟,敢于摸著石頭過河。
大概在1996年前后,他們當中那些自己玩不轉,也不舍得或者不知道聘請專業人員的,相繼退出競爭。他們中的佼佼者,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開始致力于學習和模仿,向專業邁進。
于是,中國各行各業開始進入同質化,無論是技術、產品、管理還是營銷。這也很容易理解。大致相同的師傅,大致相同的學習和模仿對象。
大致在2005年前后,中國各行各業相繼進入了競爭僵局。隨后,經濟開始下行。
那一代人中的精英分子,大概是從2008年前后開始分化。我們當時曾經十分形象地描述他們的處境:爬坡和過坎。有些人累死在坡上,有些人雖然爬上坡,但并沒有過坎,被不死不活地留在了坎的那邊。
坎那邊的企業大概是這樣的情形:
1.沒有能夠支撐競爭的人才;2.沒有適銷對路的產品;3.市場體系解體。
它們存留下來的是大量過剩的產能——設備和廠房而已。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人購買能力更強了;中國的市場更大了;中國的市場機會更多了。
但那一代人看不懂,也駕馭不了今天的市場。那一代老板及其高管、骨干,都是如此。
就宏觀經濟而言,其邏輯從來都是:攤子越爛,機會越大。每一次蕭條,都會出現一個更大的繁榮。
爛的是攤子,不是市場。爛掉的是那一代人的攤子,機會是這一代人的機會。因此,我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時代的強音,也緊緊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
大量的企業蕭條或退出競爭,市場得到凈化;更大、更高、更細分的市場需求,為創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準備。
關鍵是,如果再憑借膽大或者熱情,已經不足以創業成功,新一代創業者必須以創新為手段、為動力。沒有創新能力,不能提供更好的產品或者服務,那不是創業,而是敗家。
過去的那一代創業者,面對的是饑渴的市場、空白的市場,敢作敢為,能夠低價,就成功了一大半。
新一代創業者,面對的是過剩的市場,必須依靠更好的滿足、更高的價值,才能有所作為。
從粗放到內涵,沒有創新,沒有真本事,是不足以生存和發展的。
“中國的每個產品或服務都值得重新做一遍?!边@是一個十分睿智和準確的判斷。
我曾經專門撰文批評那些把產品觀念、生產觀念和推銷觀念當作“過時”的經營觀念的觀點。讓推銷成為必需,是劉春雄老師大膽提出的。這種認識,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曾經是中國企業與跨國企業競爭的法寶。我們也曾不遺余力地強調產品觀念和產品主義,提出“產品打天下”,強調跨國公司只有“1P”,即產品。
在市場上獨步天下的,就是產品。其他都是手段。
萬眾創新的核心任務就是讓“中國制造”獨步天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技術上、工藝上、裝備上、研發上和制造上建立優勢。這些都是真功夫,來不得半點虛假。
5年后,市場將迎來更多的新主人;10年后,這些人將成為各行各業的主導者;15年后,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將掌握中國經濟的命脈。
第一代大眾創業者奠定了中國的經濟基礎,第二代大眾創業者會讓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真正的經濟現代化。
因為,第一代大眾創業者依靠的是學習和模仿,第二代創業者依靠的是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第二代創業者,無論你是想成就一個小微企業,還是想成為一個市場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