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摘 要: 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教學策略
小學教學最難的莫過于作文教學。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重在培養興趣,習作教學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我嘗試,使之充分暴露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指導,亦即在需要教的地方施教,使存在的問題得以真正解決,從而提高習作質量,是為“先寫后教”。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工作,談談對作文教學的策略。
一、用好教材,讓孩子們愛上作文
寫好作文,一方面要有大量的素材積累,另一方面要有自己本身的語言積累。“文由心生”。自己沒有寫的欲望,怎能寫出好文章呢?如讀到的《種太陽》:“奶奶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天我種下媽媽的照片,希望能得到我親愛的媽媽。”這是一個小朋友寫的,多生動,多感人。如果作文是告訴孩子們用自己的筆寫出自己的心情,那我們不僅能讓孩子愛上寫作,同樣也會看到出乎意料的動人心弦的好文章。
另外,如果老師細心的話,就會發現,練習中的口語交際在為本次的習作做進一步的準備。像習作四的口語交際:討論班級公約。為習作四記下討論會的主要內容和精彩、有效的發言,做了一個實踐,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寫作,這樣會有內容可寫。相應的還有:練習一中的“推薦和自我推薦”是讓學生建議班級中哪些學生擔任班委,同時為習作二的推薦提前做準備。所以上好口語交際,對學生寫好作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貼近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解決寫作素材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開拓素材來源。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必須讓學生開闊視野捕捉素材,尋找活水。我激勵學生參加一切可以參加的活動,向學生推薦富有兒童生活情趣的電視廣告,“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等欄目,鼓勵學生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一些新聞片、專題片。我和學生一起說所見所聞,談所感所想,在學生興致勃勃的時候,我問他們:“大家都看了,聽了,也談了,能不能寫下來?”學生一個個欣然提筆。寫得好的,我就及時給予鼓勵。另外,我還經常和學生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又如學習了《凡卡》,讓學生想一想寫出凡卡夢醒后的故事。另外《20年后的……》編寫童話等學生也很樂意寫。為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有話可寫,我經常讀一些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文章,引導他們說出心中所想,引導他們逆向思維,敢于出頭。經過這些訓練,學生在寫作時不僅有話可寫,而且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激發我手寫我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尤其是小學生仍處于模仿階段,特別需要汲取優秀作品的養分。比如:在教完《草原》這課后,我就為學生以后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然后模仿作者原文的結構進行習作。平時可根據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情況進行練筆,比如《鄉下人家》和《山中訪友》這兩篇課文學生都特別喜歡,感觸很深,我就順勢讓學生進行仿寫和練筆,效果都不錯。
平時可以通過寫周記積累。周記的時間相隔較長,內容也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所以它是積累材料和練筆的絕佳途徑。這樣就讓學生有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我平時教學中想了各種辦法激勵他們,每一次評語我都非常用心寫,常常跟學生真誠地交流,發現一點優點立即給予大大的鼓勵。有的孩子成績不怎么樣,但看到老師非常認真地聽他“說話”,就開始樂于與我在紙上交流,我喜歡給予回復,有時候評語洋洋灑灑都要寫去大半篇。慢慢地,學生興趣越來越高,竟真有一些可看的語句。雖然每次改周記都需要很長時間,但學生都寫得很用心,我讀著也很快樂,透過紙背能看到孩子們水晶般清澈的心靈,寫周記和批改周記成為我和孩子們最幸福的事。
四、指導修改,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什么”的內容問題得到了解決,接下來就要思考“怎么教”,其核心是引導孩子發現習作問題,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購物的啟示》寫道:“我”和一個同學去新華都購物。“我”買了自己最喜歡吃的牛奶巧克力,并對自己說不能多買,不能太貪心。突然發現腳下有一張10元的鈔票,于是把錢交給失物招領處的阿姨。阿姨幫忙播放了失物招領的啟示,很快就有一個失主把錢認領了回去。“我”感到很高興,并得到這樣的啟示:“做人不能太貪心,要適量,不要把肚皮都快撐破了,你還要把那個東西使勁往自己那里硬塞。”
文章明明講述的是拾金不昧的故事,啟示應該是“我們要做一個拾金不昧的人”之類的,怎么就變成“做人不要貪心”呢?顯然,“事情”和“啟示”不吻合,不符合本次習作的要求。那么,“事情”和“啟示”如何做到吻合呢?只要對比一些恰當的文章例子,便一目了然。如有個學生寫“煎蛋”,得出啟示:“學一樣本領要有耐心,不能太急躁。”一個學生寫“釣魚”,得出啟示:“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還有一個孩子寫“彈琴”,得出啟示:“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才能取得成功。”……這些文章都做到“事情”和“啟示”的吻合,也就是通過前面的“事情”,能得出后面的“啟示”,讓讀者信服,否則“啟示”就是空洞的,就是不可信的。經過修改實踐,學生不僅明白了什么是“事情與啟示不吻合”,更重要的是獲得問題解決的方法。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努力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引導他們熱愛寫作。當寫作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學生面對寫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一是一種興趣,一種愛好,一種享受時,那貌似“老大難”的作文不就都成“小兒科”了嗎?
參考文獻:
[1]王賀玲.作文教學中個性化的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2000.
[2]王敦意.小學生作文興趣培養“三法”[J].小學教學參考,2010.
[3]婁海清.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作文教學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