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岳 閭起豪 范素蓉
摘 要:民粹從來不等同于民主,民粹主義文化對精英的憎惡在藝術領域往往有較為嚴重的影響。電影作為新生的藝術形式,其在試覺聽覺方面的表現力和對其他藝術的包容能力極高,同時結合技術的創新其發展的速度也極為迅猛,同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相對其他藝術形式更為密切。在互聯網時代,言論的流行有了更便捷的平臺,民粹主義文化也有了活躍的空間,這對電影藝術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但互聯網的發展同時也為電影藝術提供了發展機遇,本文將對互聯網時代的電影藝術發展的問題和解決方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粹主義;互聯網;電影藝術
中圖分類號:J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112-01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15年,中國的電影已經擁有了一百一十年的發展歷史。任何事物保持生命力的要訣都是不斷進化發展,尤其是藝術形式,總是結合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在一定的精神內涵之下進行著形式或理念的改變。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其發展之道也必定要在時代背景下進行思考。對于藝術的欣賞不強的民眾長期暴露于噪雜的文藝作品中,對于精細純潔的藝術作品的傳播也是一種損失。思維觀念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中國電影的發展也該謹慎的思考發展道路的問題了。本文將從民粹危機的角度來對互聯網時代的中國電影發展問題及其解決之道進行分析。
一、民粹文化的危害
民粹從不等于民主,盛行的民粹主義文化反對精英主義,反對權威,以底層的姿態對公眾進行反對的號召。民主的觀念往往是講求對廣泛民眾的服務,而民粹主義則極端很多,而且往往帶有偏激和暴力的色彩,對社會階層的影響力極大,故而危害也較為嚴重。在藝術領域情況尤為嚴重,許多藝術形式都較為高雅,自然也成為了民粹主義者攻擊的主要對象。故而合理的認識民粹主義的危害、對民粹主義文化進行深入分析是對藝術保護有現實意義的。民粹不等同于民主,在社會層面上來看,文化藝術的精粹應該是要服務于最廣泛的國民的,但能夠服務于廣大國民的帶有文藝符號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優秀的文藝作品。民粹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文化現象,極端的以民眾的喜好來評價文化作品的優劣,是反精英主義。藝術作品往往是帶有藝術家傾盡心力,攜帶著某種深刻內涵的抽象表達。純粹的藝術本身就具有難以理解的特點,而且部分藝術形式同廣泛民眾群體的日常生活結合的并不是十分緊密,加之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豐厚,藝術形式種類多樣,發展繁榮,中國的藝術與文化符號也往往被應用于各個領域。也正是藝術的這種特質,決定了其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夠妥帖的被欣賞,故而也存在被民粹主義者攻擊的潛質,在網絡發展繁榮的當下,情況尤為嚴重。
互聯網時代的民粹主義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人民是不可批評的;(2)非理性、簡單化,民粹主義的攻擊理據性往往不高;(3)煽動性強,不能夠準確判斷言論正確性的民眾數量多,加之互聯網信息傳遞效率高,極易引發言論風暴。
現在的中國電影界,預告片和影評對電影票房的影響極大,加之明星效應帶來的娛樂傾向,電影已經有脫離藝術本質的趨勢,這就自然的為電影賦予了一層大眾藝術的外衣。既然是大眾藝術,那么大眾的意見就對電影的發展影響很大,否定藝術的深度的民粹言論也就大行其道了。
二、 互聯網時代對電影產業發展的影響
互聯網從存在至今不過幾千個日夜,但其發展的速度和對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巨大的。電影藝術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也有不同的形態。藝術的表現需要考慮到觀眾的實際感受,簡單的來說,影院的觀影體驗與家庭中通過個人計算機觀影的體驗是不盡相同的。互聯網時代和技術的發展雖然為藝術的傳播帶來了便利,但在形式的表達上卻仍有不足。特定的燈光環境,音樂效果,影院坐席排布等一系列因素都會對觀影的感受有所影響。藝術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電影藝術相對其他藝術形式來說融合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同時在實際表達過程中也同舞臺藝術一樣需要環境的襯托。優秀的藝術作品也需要更為優秀的方式來展現。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條件下,電影藝術的發展也應當將實際觀影者的觀影環境作為思考的元素。
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的世界里,任何文化成果都要靠各種符號來傳達出它的意義。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同樣屬于符號文本,而符號是需要被廣泛的接收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互聯網在純粹的符號傳播上為人們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在模式上的推廣也有很大作用?;ヂ摼W平臺所能提供的輔助服務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有很大意義。
電影藝術的發展在復雜性上相較其他藝術形式難度更大,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意識到時代變化帶來的危機和優勢對把握電影藝術發展趨勢大有裨益。結合了視覺和聽覺的電影藝術是更親近大眾的,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并不順利,電影作為更能親和大眾的藝術形式也有必要作為發展的旗艦來對民眾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意識進行優化,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創造價值。亡羊不補牢,為時晚矣,民粹文化的危機需要嚴肅對待,去偽存真的中國電影的發展會是繁榮的。
參考文獻:
[1]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智庭.索緒爾符號學傳統:基礎與發展[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06).
[3]余秋雨.何謂文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