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流砥柱,將以儒家倫理道德文化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納入大學生道德價值體系的構建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過介紹傳統文化及其中中蘊含著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論述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中國傳統文化在不斷推動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也起過重大的作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珍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思想教育資源。理論和實踐證明也都證明,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借鑒,通過批判地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資源,有效開發利用傳統資源,是實現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1.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資源。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波折而巍然屹立于當今世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歷來就有一種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強調為祖國而獻身的精神。而儒家思想作為國家凝聚力的紐帶。一向把傳統文化作為其特點,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對中國歷史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奉為垂范萬世的圣哲。突出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續續不斷的文化傳統,而且強調這是一種凝聚著歷代圣哲智慧的優秀傳統。在對傳統的認同中,儒家表現出強烈的文化認同意識。儒家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加強民族凝聚力,并以此為基礎來宣揚愛國主義。在歷史長河中,除了儒家之外,仍有很多文人墨客體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
2.人格理想塑造的教育資源。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推崇人格道德的價值,把道德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例如,孔子主張“見利思義”“義然后取”“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古人并不反對追求物質利益,但是認為道德人格的價值遠在物質利益價值之上,反對為了物質利益而犧牲道德人格。在“義利”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先義后利”、“義以為上”認為見到利益應該先想到是否符合道義合乎道義的利才可以獲取。當義與利發生沖突時要求“見利思義”必要的時候“舍生取義。儒家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人格理想的塑造也是十分重視。儒家人格內涵的合理精神是建構現代健全人格的思想資源。它強調崇尚人際和諧。和諧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規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人際和諧的兩個重要原則:“和為貴”和“和而不同”。
三、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積極作用
1.培養為國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教育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維護祖國尊嚴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責任感。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奮發圖強、刻苦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愛國主義精神締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風貌,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艱苦創業。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2.中國傳統文化著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為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提供了深刻的啟迪。儒家人格修養論對實現現代人格理想的借鑒意義。1.自律精神。其一,加強自律是由人格修養活動的本質特點決定的。其二,加強自律是由現代社會的客觀形勢所決定的。2.踐履原則。儒家理想人格理論訴之于“躬行踐履”,把實踐當作人格修養的重要環節,這一思想揭示了人格修養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是符合馬克思主義人格修養觀的。
3.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助推的作用。華夏文明幾千年,積累了數不勝數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諸多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中,中國傳統教育更加重視接受教育的個體的道德培養,力求達到對于人才培養的德才兼備。時至今日,這種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仍然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社會上渲染著一些追名逐利、浮躁文化的今天,這種將傳統文化融人到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過程,既是將“道德首要,成績次之”的理念融人到大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幫助學生樹立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湯耀平,“90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態度——廣東10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與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2]王瑛,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大學生道德素養的價值[J],科技風;2009年24期
[3].孫熙國《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當代青年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