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劉亞芹+任潘婷
摘 要: 短篇小說“Enemies”中,作者運用了多處對比刻畫人物形象及補充故事情節,從宏觀角度看既是兩個主人公的對比、兩個社會階層的對比又是個人情感與社會人道的對比。從微觀角度,“Enemies”處處展現對比,不論是主人公的態度、外貌還是行為,抑或是色彩,從而將整個故事更好地展現出來,使小說情節更豐滿生動。
關鍵詞: 探究小說“Enemies” 人物形象 對比
短篇小說“Enemies”講述了醫生Kirilov和富人Abogin之間的故事,醫生的兒子去世了從而很傷心,就在兒子去世后五分鐘富人來到醫生家中請求醫生為其妻子治病,醫生以兒子剛剛去世為由拒絕了富人,但富人并沒有放棄,他多次請求醫生,希望醫生站在人道主義的角度答應請求,最后醫生同意前往。然而到達富人家中,富人發現妻子欺騙了他,她并未生病而是和別人跑了,這使富人感到傷心。富人向醫生抱怨、哭訴,將自己的痛苦無限夸大,而醫生剛剛經受喪子之痛所以對富人的行為感到氣憤,便與之爭吵起來。故事展現了兩個遭遇不幸者的自我主義,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
文章運用的多重對比,從宏觀角度看,首先,文中最明顯的一個對比是醫生和富人兩個主人公。醫生的兒子剛剛去世,他忍受著人世大悲,喪子之痛。而富人的妻子出軌,欺騙并離開了他,他也忍受著妻離之痛。兩個人都認為自己經歷的痛苦多過任何人,從而使他們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使自己變成冷漠之人。
其次,兩個階層的對比,上層社會人民及下層百姓的對比。文中富人是上層社會人的代表,而醫生的形象則反映了底層勞苦大眾的一種生活狀態。通過對兩個人物細致的刻畫,可以看出當時俄國社會貧富差距大。在當時那個社會矛盾復雜的大背景下,窮人生活困苦,而富人坐擁財富。
再次,個人情感與社會人道的對比,也可以說是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對比取舍,當醫生面臨喪子之痛時,他應如何抉擇,只顧個人情感還是挽救他人生命,而對于富人來說,是一味地在乎自己的遭遇還是考慮他人的痛苦,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如何處理個人情感與社會人道的關系。
從微觀角度看醫生和富人的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生的兒子離了人世,最開始他是不愿意到富人家中為其妻子看病的,但后來經過富人的多次請求,他最終還是答應了富人。醫生從兒子去世開始就一直保持著沉寂平靜,但最后得知富人妻子并未生病而是離開了富人,富人不顧他人的喪子之痛一味夸大自己的痛苦,這激怒了醫生,使他的情感爆發。
富人最開始認為妻子真的生病時到醫生家中求助的態度是懇切耐心的,讓人覺得只要醫生愿意為他的妻子看病他可以付出一切,而帶著醫生回到他的家里之后,富人的態度變得冷淡,不再像一開始一樣熱切。在醫生家中富人為了能請醫生看病,一直在勸說醫生,不斷說話,但是在回家路上及回到自己家中他卻一言不發,也不愿意說話。
在人物的外貌描寫方面,文章中雖然沒有對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做過多的描述,但是簡單的幾句話明顯反映出兩人的生活差距。醫生的頭發蓬亂,鬢角深陷,細長的胡子已過早地變得花白,下巴在胡須中隱約可見,皮膚慘白,舉止隨意粗魯。富人氣質尊貴,舉止優雅,散發著富貴、健康和自信的氣場。
整篇文章的環境色彩沉重,最主要的色彩是漆黑、黑色,但是在描述兩個主人公的面部時卻都用了慘白、白色,黑與白是強烈的對比顏色,不斷用黑色渲染寂靜、沉寂的氛圍,用白色突出兩個人的情感、遭遇,從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營造大的環境氛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本篇小說以“Enemies”為題,是仇人、敵對、對立的意思,也就是文中的矛盾對立面,而作者多處運用對比的手法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讓讀者不斷地感受人物性格的變化,事件發展的變化,使整個小說更富于多變,波瀾起伏,有血有肉。
尤其是對兩個主人公先后行為、態度等方面的對比,展現了人類性格思維中更細膩、全面的特征,有人性的缺陷、自私,也有令人同情、理解的悲慘。
通過從宏觀和微觀兩大角度分析文章,可以看出每一處對比都是對文章主題的深刻描繪。兩個人的痛苦,使他們變得冷漠,自我主義;如果出于人性、人道主義,那么他們應該怎么做;在沉靜的氛圍下,缺少內心真正的理解與溝通;身處不同階層是否才是筑起他們之間牢不可摧圍墻的罪魁禍首。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將小說的主題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引發讀者的深思。
參考文獻:
[1]熱拉爾.熱奈特.王文融.敘事話語[M].1990.
[2]Enemies,Anton Chekhov.class handou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