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我國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和難點,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和現狀,提出了優化課程結構,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創造實踐機會,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強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的培養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F241.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就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率已經成為高校普遍關注的最現實問題。就業能力的高低是高等院校辦學質量的直接體現,關系著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是社會穩定發展和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更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過程中有效利用人才資源的戰略問題,也是我國高校教育部門進行專業設置、辦學水平評估、招生規模的重要衡量指標。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
20世紀50年代,英國學者首次提出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這一概念,研究者在當時主要關注下層民眾(心理有殘疾或生理的人群)的就業能力,還未涉及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我國學者對就業能力概念界定沒有達成統一,如就業力、可雇傭能力、關鍵能力等概念都曾是個體的就業能力。本文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踐活動與理論學習逐步形成的,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應聘和求職的過程中獲取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并能夠勝任工作的能力,以滿足社會和實現人生理想的需要[l]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
1.專業能力不足
專業能力是指畢業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系統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且能夠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當前,部分高校按專業進行招生和人才培養,出現偏專業課程,而輕基礎課程的傾向,部分專業的劃分和設置過于狹窄,課程開設存在諸多的不合理,培養方案不停的作調整,教學內容脫離社會實際,使得高校部分專業設置脫離了市場的需求,導致部分大學生的理論功底不扎實和技能不精通的現象。同時,部分高校缺乏以市場為向導的理念,致使高校的部分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相脫節,最終導致學生所學的專業技能不精,許多學生只是“學”不“用”,或者重“學”輕“用”,出現理論與實際脫節相脫節的現象。
2.實踐能力不強
實踐能力是指畢業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就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正逐步向多元化轉變,尤其在進行人才招聘的過程中要求應聘畢業生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希望招聘來的大學生能馬上投入到工作中。然而,近幾年我國畢業生當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越來越高,他們具有依賴性和個性較強的特征,實踐能力相對較差。
3.職業規劃意識弱
學生擁有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關系到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更關系到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當前,我國高校的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不太關注自己的中長期職業生涯發展設計與規劃,缺乏自我規劃意識,對就業環境、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等缺乏足夠的了解,部分學生在心理上還產生一種成功感和放松感,對自我評價過高,不能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沒能給自己設立奮斗的目標和生涯規劃,導致這部分學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等到畢業時就只能匆匆忙忙選擇就業。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1.優化課程結構,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能力
第一,高校要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機制,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第二,重視學科內在的邏輯發展,倡導學科交叉,拓寬學科基礎,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系統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三,對于從事技術含量高、專業型工作的學生,專業課程的設置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強調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和難度的適度性,除了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就業軟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知識的全面性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混合型應用人才。
2.創造實踐機會,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大學生可以直接和社會各階層人員打交道,有利于學生學習團隊精神、如何分工協作、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為將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高校要必須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切實加強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合理、科學的制定實踐教學方案,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地開展實踐教學,避免實踐教學的形式化,切實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最后,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廣泛開展產學合作教育,為大學生參加社會調研提供平臺和機會[2],進一步完善在校生的見習和實習制度,積極組織教師帶課題和學生到用人單位進行社會實踐和崗位實踐,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3.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強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
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在大學期間進行合理規劃,分步實施。合理、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引導學生做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規劃,確立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提高就業成功的幾率。第一,做好大學四年的規劃,通過對自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白在自己應該學習什么、學什么,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第二,做好課程學習規劃,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個性,積極探索與之相匹配的職業環境和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明確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職業定位后,根據職業要求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運用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合理規劃大學生活,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l]劉學林.大學生就業力現狀及其提高[J].職業時空,2005(14):18-20.
[2]薛進文.大學生擇業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64-178.
作者簡介:劉少鋒(1985-),男,江西蓮花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安全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2015年度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校級教育改革學風建設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