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洋?。ㄋ拇ù髮W 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65)
?
喬治薩杜爾和大衛波德維爾的《世界電影史》比較
——以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章節為例
胡洋(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610065)
摘要:喬治·薩杜爾和波德維爾與湯普森的《世界電影史》對電影的闡釋與研究為廣大電影愛好者以及電影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本文從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這一篇章出發,通過對這個電影時期從不同角度的對比去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國1930-1945年的電影世界。
關鍵詞: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社會背景;風格
“喬治·薩杜爾的《電影史》運用了傳統的藝術杰作理論和社會學批評理論,而大衛波德威爾版本則偏向于現代文化批評理論來闡釋電影史?!?兩者的電影史都是把電影的發展軌跡延伸到社會歷史的發展背景中,從一種綜合式的研究模式中去分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各方面的因素對電影的構成影響和模式制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模式的電影,通過這種綜合式辯證的歷史觀去深入發掘,但兩者的研究方向還是有所區別的,本文通過比較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史學,使我們更好地去了解這一時期的電影。
從目錄看,波德維爾將法國詩意現實主義分為兩部分,先研究了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工業與電影制作,再去研究法國詩意現實主義。而喬治·薩杜爾電影史中的詩意現實主義是直入主題的。研究的時間范圍都是從1930-1945年,但是在二者的敘述中又有所不同,薩杜爾電影史中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敘述在高峰期1935-1940之后,仍然細致全面地概述了1940-1945年之間法國電影在二戰期間的發展,主要風格是將“自然的和社會的故事”結合在一起的風格。而在波德維爾的敘述中是以雷諾阿最杰出的作品《游戲規則》作為結尾,并分析了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幕后工作者,總結出這幾位優秀的布景設計、作曲家、編劇共同創造的這一輝煌時期。
對于詩意現實主義的定義二者也有所不同,在薩杜爾的版本中是以羅歇·曼維爾在1945年出版的《影片》一書中的話來介紹的:“1935年以后,一些大制片公司的破產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這種破產使得獨立的制片人和導演們有機會去攝制一些影片,這些影片雖然在數量上并不太多,但它卻構成了法國的一個新的學派:即人們稱之為詩意現實主義學派?!?在波德維爾的版本中是這樣描述的:“許多令人難忘的1930年代的法國電影都有著稱之為詩意現實主義的傾向。它并不像法國的印象派電影和蘇聯的蒙太奇電影那樣有統一的運動,它只能說是有一個總體的傾向。”3
波德維爾的敘述在全書的編寫中廣泛運用到的寫作策略主要是:社會發展產生的整體格調會對電影創作產生影響以及不同電影之間的聯系影響著電影作者在創作方面能動的反應,比如在文章最初提到在二戰時“在這四年期間,電影的拍攝和放映的情況都有根本上的變化,許多電影工作者不得不逃亡或躲藏起來。然而,那些留下的人們努力維持法國電影業的生存。結果,有些影片因其幻想、孤立和逃避的格調而獨具特色”。4
而在喬治·薩杜爾的敘述中是以電影人以其獨特的個人風格對歷史所產生能動作用為主要內容的,并且在史料的選擇闡述中運用歷史中的電影人在當時的背景環境中行為描寫。比如在社會背景的介紹方面,喬治·薩杜爾主要從電影的主體范圍出發,介紹法國電影界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態度和反映,并分析了當時百代和高蒙兩大電影公司的工業制片方式在藝術和商業上的失敗,讓讀者感同身受。而波德維爾則用了比較宏觀的視角介紹了經濟大蕭條的法國以及由于法西斯聯盟而建立起來的左派聯盟組織,還有二次世界大戰對法國電影的影響,導致法國非中心化的電影制作方式,使其具有了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法國特色。
在歷史中個人的能動作用在喬治·薩杜爾對于詩意現實主義的概述中詳盡地分析了當時各個導演之間,作品之間的特點、聯系和影響。另外,將電影與現實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諸多歷史史料反映了喬治·薩杜爾的歷史實證主義傳統,重視對史料的發掘、考證,文章最開始提到有聲影片《騙子大王》中“我有我妙法”這句歌詞對法國人以及法國電影界樂觀主義的影射。
和薩杜爾不同的是,波德維爾版本沒有詳細的對30年代法國電影導演的介紹,而是選擇詩意現實主義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導演及其作品進行分析,多為對進步電影的書寫,但同樣也和社會背景一樣,從整體落實,注重對歷史史料提出新的問題,而不像薩杜爾那樣事無巨細的論述。另外,在書寫當時有外國導演拍攝的法國電影時,波德維爾著重介紹了德國導演派斯特、邁克思·奧佛斯在法國的拍攝的作品,同時還提到了其他移民導演拍攝的作品,比如俄裔猶太人安那托爾·利凡拍攝受到國內外歡迎的電影《梅葉林》。
在談及具體的詩意現實主義創作中,薩杜爾和波德維爾都提到了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創作形式,然而二者在論述過程中的材料組織與立足點卻截然不同。在薩杜爾的敘述中,他以電影批評家的身影貫穿在材料中,也會對影片的進行優劣的評價和辯證的分析,對每一部作品的風格樣式與敘事技巧以及票房成功與否進行評判。
相比于喬治·薩杜爾辯證的批評性闡述,波德維爾的論述不帶有明顯的評判。波德維爾通過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經典作品進行分析提煉,總結出了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形式特征,比如場面調度,攝影技術等,在進行系統化的論述時,通過具體導演的具體作品來自己的觀點,多為關注導演及作品在當時以及今后歷史上的代表性意義。
兩本電影史著作對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不同闡述體現了其不同的史學方法和觀念,并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呈現出法國電影30年代的歷史真實,從多層次、多領域為我們延伸并拓展了對特定時期電影的理解,成為電影史學的引路明燈。
注釋:
1.李靖.喬治·薩杜爾與大衛·波德維爾電影史比較——電影史的史學個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法]喬治1薩杜爾著,徐昭,胡承偉譯.世界電影史[M].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178.
3.[美]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著,陳旭光,何一薇譯.世界電影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56.
4.[美]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著,陳旭光,何一薇譯.世界電影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47.
作者簡介:
胡洋(1992.11),女,籍貫:山西忻州,學歷:碩士,職稱:研究方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