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慧 (湘南學院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432000)
?
“以賽促教”
——廣告設計課程的教學探討
葛慧(湘南學院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432000)
摘要:廣告設計課程是視覺傳達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在教學上強調學生創意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廣告大賽進入廣告設計課程的教學是一種必然的改革趨勢,大賽項目能很好的貼合市場需求,對學生的課程實踐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通過歷屆參加大學生廣告藝術設計大賽指導學生過程中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總結,進行相關教學問題進行探討,以求有更新的教學突破。
關鍵詞:廣告賽;廣告設計;課程教學
《廣告設計》是視覺傳達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前期的基礎專業課程有《版式設計》《插畫設計》《圖形創意》和《廣告策劃》等理論和實踐課程。《廣告設計》的傳統課程教學模式一般采用“三段式”教學法,把整個課程分為三個教學部分:理論教學、案例分析和實踐創作三個部分,教學形式古板且課程的綜合連慣性不足。如果將課程教學與賽事結合,以賽促教,開展目的明確的專題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更能達到知識融會貫通的效果。目前,國內每年針對大學生創作的廣告賽事層出不窮,為眾多學子提供了學習和歷練的機會,其中學院獎、大廣賽和金犢獎三大賽事最為矚目,吸引著全國近百所高校幾十萬在校大學生踴躍參與。以賽促教可以使學生從課堂走出來,在更廣闊的領域接觸到更為新鮮有益的空氣;從教學方面來看,“以賽促教”能很好的帶動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方法之一。
每年,各界廣告賽事吸引著全國近百所高校幾十萬在校大學生踴躍參與,其中學院獎、大廣賽和金犢獎三大賽事的權威性不言自明。就本學院的視覺傳達專業情況而言,自2012年開展以賽促教的《廣告設計》教學活動以來,在教學成果上,雖然在賽事獲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教學上,新的教學方法的應用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總體來說,在教學設置上還是不夠系統和完善,學生的創作還需有更廣大的突破。每一次賽事的結束都是《廣告設計》任課教師的教學反思階段。
1.與行業接軌,帶動教學更新
國內針對大學生所設立的三大廣告賽事,每一屆的大賽命題在公益類和商業類別上都有涉及,評審團隊由學界、業界和廣告主聯合參評,其嚴謹性和權威性不言而喻。從命題角度來說,均能很好的與市場需求、社會動態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在創作中從大的環境入手,既要了解市場需求又要駕馭廣告行業設計的風向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較為全面、難度適中的實踐項目,避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紙上談兵。同時,“以賽促教”的課堂,由于命題的即時性,促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當下的行業動態及前沿知識隨時更新教學內容,針對具體項目展開教學,不斷優化課程體系。
2.推動教學實踐,檢驗教學效果
《廣告設計》課程的實踐操作性較強,以往在教學實踐的設置上,以企業項目帶動教學實踐,但往往由于學生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確,缺乏商業創作經驗,創作出的作品與廣告主無法形成共識,不能很好的滿足商業性市場的需求,因而消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賽促教”的課程教學形式,選擇以大學生賽事為主的項目進行教學推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創作水平均衡的平臺,同時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大量的學習優秀獲獎作品,以及同優秀設計師的設計交流拓展了學生的專業視野,無形中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自學能力和實際應用技能得到顯著的提高。參賽作品的評選成績也可為檢驗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提供一定的評價依據,對教學的效果也可做一定的效果評估參考。因此,以賽促教的教學活動是一種較為實際和有效的教學方法。
3.激發學習動力,促進教學相長
學院獎、大廣賽和金犢獎三大賽事在國內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在全國具有有較高的影響力,其含金量較高,榮獲賽事的等級榮譽是一種對學生學習和對指導教師成績的肯定。這些前提因素刺激著學生們的競技意識,對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的執行輔以了很大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習氛圍濃郁。其次,為支持本院校學生的參與性,校方也會相應的進行教學支持。因此,在內外環境大好的前提下,教學相長的互動互促的學與教的關系,更是朝著有益的方向持續發展。
“以賽促教”的教學方法在保留原有《廣告設計》課程教學有效方法的同時,提出新的教學思路,教學過程以圍繞賽事項目展開,以實踐為主,理論貫穿實踐進行教學。在執行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檢驗和自評,以提高《廣告設計》課程教學的適用性。
1.項目貫穿教學,理論帶入實踐
教師對《廣告設計》課程的理論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同時將往屆賽事項目做案例分析,將課程的知識點貫穿在案例教學中,為學生下一步的實踐實施提供理論基礎的支撐。
在《廣告設計》理論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應綜合視覺傳達專業的知識,結合廣告設計的設計流程進行講解,做到深入淺出。在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可多個案例并列講析,也可一個綜合案例貫穿頭尾,但對案例的選擇應把握住針對性和代表性的原則,鼓勵同學們勤思考、多討論,勇于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見解。在項目實踐操作過程中,項目貫穿整個課程的實施,是課程的主要環節。在這個實踐環節中,教師應起到引導和知識鏈接的作用,啟發學生在項目前期的調研中發現問題,指導學生對信息數據進行有效的梳理,分析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實踐項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處理好信息數據與創作表現的銜接,做到很好的知識延展。針對這個難點,可通過優秀獲獎案例的分析、執行案例的借鑒、小組集體討論和創作嘗試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創作的套路和方法,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專業素養。
2.團隊合作,項目帶入教學
實踐過程中,教師根據賽事項目,編排項目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參賽項目組成項目組,一般項目組成員為3-5人。每個項目組根據自己的項目制定項目計劃書,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項目的前期調查、信息收集和信息梳理等工作;執行中期,進行頭腦風暴式的交流與討論,尋找項目創作的切入點,最終由各項目組進行項目提案,做項目中期的學習匯報,提案過程中完成項目執行思路的匯報和項目的交流討論,以及教師的指導。全部實踐過程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項目組的成立,有助于同學們的相互學習和交流,資源的共享和互補,同時,對同一個項目的不同形式可以做多方位的創作拓展。這樣的雙動式教學調動了師生教與學的互動性,形成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3.多種形式的成績評價體系
《廣告設計》課程的成績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益于促使學生對課業的反思;同時,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掌握渠道之一。在《廣告設計》課程結束后,學生可按項目組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自評和互評使學生對各自的作品進行學習和討論,可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作品,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評價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將評價的重點放在設計理念、文化內涵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通過自評和互評了解自己或對方的優劣勢,相互學習,這不失為一種互動學習,相互促進的有效方法。
再者,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教師應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在學生的項目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創作作品、創作過程進行有效的評價。創作過程中包含學習的主動性、團隊合作情況、課堂考勤和問題的解決能力等方面,以做到對學生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著極為有效的激勵意義。因此,在評價過程中,可分階段進行,采用以階段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可以不斷的鼓勵學生,對學生的創作起到不同階段的肯定和引導的作用,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積極性,促使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以賽促教”的教學模式首先要求教師必須熟知廣告創作的整個設計流程,其次要求教師要有駕馭項目執行的指導能力。廣告賽事的命題較為廣泛,所涉及到的學科知識雜而繁,這對《廣告設計》的任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授課前,都必須對賽事項目做好充足的功課準備,根據不同的項目制定出詳細的指導計劃書,包括選題、調研、創意、設計等都要有一定的前期鋪墊,對以往的優秀作品或執行案例等資料進行收集和分類。在教學中,忌諱對學生填鴨式的指導,應盡量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于突破。在項目實踐中,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來設置自己的身份,可模擬為廣告主向項目組提出問題;可協助成員完成調查訪問;也可做為組員協調團隊合作關系,其主要目的是指導、協助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完成項目的創作,切忌越俎代庖。最后,在評價學生學習成果時,應以正面的姿態,多鼓勵,多贊賞;尊重學生的成果,盡量發掘學生作品的閃光點。
《廣告設計》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應用型性質的設計專業課程。在教學中,實行“以賽促教”的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將課程內容與時俱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課堂活力;還能較快而有效的使學生適應市場的需求,靈活運用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專業技能,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因此,“以賽促教”的《廣告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符合了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與市場結合的要求。教學上依托賽事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和實踐的舞臺,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程模式,它的開展,必將使《廣告設計》課程開出奇異而瑰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黃軍.實效性廣告設計教學[J].文藝爭鳴,2010(09).
[2]戴秉良.新廣告教學的若干理論問題[J].華東大學學報:社會學科版,2002(08).
[3]黃露,湯曉山.應用型廣告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10(1).
[4]嚴西.廣告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文教資料,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