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思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551700)
?
日式審美情感在藝術中的體現
張思思(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551700)
摘要:古時的日本有著獨特的審美,很多情感一直延續到現代人,這種傳統的審美情趣,通過傳統的各種藝術來表現。藝術,不僅僅在于繪畫,而是在于各個方面的結合,才會表現得更為細膩和富有深度。
關鍵詞:藝伎;浮世繪;大和繪畫;日本文學;審美情感;幽玄;物哀
每到三、四月間,可能武漢再美的櫻花還是不敵岸那邊日本櫻花開的醉人,以往,日本男人在這時節總愛攜藝伎賞櫻,現代在日本街頭還能時常看到她們神秘的臉龐和身著異常嬌艷華麗和服的身影,這身影不僅展示大和民族的姿態,也有我國盛唐之風的縮影。
談起藝伎,如果在你的認識中,她們僅僅作為‘妓女’出現在你的腦袋,那你可能就失去了眾多藝術的感動。藝伎臉上濃厚而慘白的妝容掩飾著她們的內心,似笑非笑的有一種哀愁,大多深居簡出,有著貴族婦女所擁有的溫柔典雅,且精通多種傳統才藝,堪稱現代日本的活化石。
早期藝伎學習的摹本,應該從日本著名的古典文學《源氏物語》說起,可以隱約從其繪本中體會到平安時期貴族女性優雅、知性、含蓄與沉穩的風姿。
有了曼妙的女子,也就有了浮華的世界,有了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浮世繪,第一位大師菱川師宣作為浮世繪的始祖,作品多描繪江戶吉原區的藝伎,也用大和繪畫來表現較弱柔美的藝伎。隨后一些流派逐漸形成,喜多川歌麿,鳥居清長都是浮世繪的代表人物,在很多方面,浮世繪堪稱世界偉大的書畫藝術形式之一。
大和繪畫的形式比浮世繪出現要早,主要在貴族中以表現世俗為主體,采用華麗的金箔和濃艷的色彩,多用屏風的形式來表現。雖有著久遠的歷史,但卻沒有向深奧精致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沒有發展成長幅卷軸的形式。
日本風格的藝術作品因為注重感情的韻律和調子,因此日本繪畫的抒情和裝飾能緊密聯系。相比較中式傳統繪畫,日本繪畫由于偏好于色彩的烘托,用這種手法來進行修飾,更容易感知到藝術品上籠罩的濃郁情韻。與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日本繪畫則更重視的是可溝通的情感,以作品為渠道,使得藝術家和觀眾在情感上能產生交互和共鳴。故日式繪畫對于這種裝飾性的發揮,是為了表現情感的基調。
除了用筆描繪,日本文學界的筆下也是玲瓏精致,文人擅長表現日本本民族特有的幽微心境,稱為幽玄之美。在眾多的事物中,幽玄這種風格是最高的藝位。而他們審美意識的主流則是特殊的物哀情感,源頭要追溯到《源氏物語》,文中以哀愁為主調直接將眾多貴族女性的細膩情感展現出來。“和美”是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中體現得最充分的日本傳統民族文化精神。隨之出現的《源氏物語繪卷》,用繪制長卷的圖畫解說形式,來呈現宮廷貴族的細膩柔美的氛圍,圖文結合更是將文本中的思想和物哀精神得以展現,將文本的審美精髓完美告知后世人。
同時期的清少納言所寫《枕草子》,清淡閑適的隨筆被稱為日本隨筆的鼻祖。與紫式部皆為平安時代的宮廷才女,具有敏銳的感受力,長于捕捉事物剎那間的幽微之美,這些隨筆都是作者興之所至,漫然書就,筆致卻精確簡潔,朦朧、幽玄而閑寂地展現事物的瞬間美,將事物的細微與感情的微妙結合,營造獨特情趣,在日本文學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萬葉集》的出現,繼承了古代歌謠抒情的自然清新和質樸的風格。而日本古代歌謠里的渾厚力度和樸實的美卻已逐步減弱和喪失,轉為細膩和纖巧。另外,日本的物語散文文學也呈現一大源流,富有特色。如《伊勢物語》《竹取物語》等。
大和民族對自然物持有強烈的親和觀念。自然風物成為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基本題材,頻繁地進入藝術家的創作領域,成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人們熱愛大自然,對大自然美的感動,是一種純粹對自然景趣的享受,向往和憧憬閑寂的意境。這種意境既包含了孤寂、孤高、寂靜和虛空,又內蘊單純、淡泊、簡素和清貧。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藝術,取于綜合,取于各種事物的情感匯集,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日本受到島國的自然環境的影響,對自然有著深切的熱愛和親和,對自然美的感受敏銳而細膩,并有著豐富的藝術性。通過日本文人在對自然的描述的文學世界中,都將大自然進行人性化,富有人情味。故日本文學藝術中的情感抒發也是自然主義的。人的情感在感受大自然的萬變時,總是人在其間把自然也算作是生命的整體。
審美世界是心靈的家園、情感的世界。日本傳統的審美批評對“風姿”的強調,說明傳統美學對藝術情感力量的關注。日本作為島國,自然生存狀態與人世環境都非常變化無常,優美的事物像櫻花一樣轉瞬即逝,在一邊欣賞櫻花之美時,又會不禁感慨櫻花之脆弱。生活中自然環境的動搖、無常、可嘆,導致日本人幽玄之境的美感有別于通常所說的秀美、優美等基本美的范圍,特殊的環境也造就了日本民族復合的哀愁和寂靜的心靈、纖細和深沉的幽玄美。
隔海相望的東海岸,小小的島國從歷史上就廣泛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各種文化漂洋過海,傳過海岸,受他們自身環境等因素的發酵,幾經發揚和傳承都形成了日本特有的風物和情感,像茶道、花道等。整個民族在心靈和思想上都承載著深沉的悲郁氣質和強烈的宿命觀。幽玄也好,物哀也罷,都是日本民族的生死意識和生死觀。他們對于自然的膜拜和尊崇,都是通過這樣一個無聲勝有聲的生命世界,來展現生命的榮枯繁茂。
透過日本傳統的審美情感,摻雜著憂愁和孤寂,看似有些高處不勝寒,可這也是一名海岸這邊中國人對于他們審美情調的中國式幻想罷了。日式的情感,或者更多的情感,對于藝術的幫助,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在于藝術背后深層的理解和感悟。藝術創作既是一種綜合。
藝術的創作不僅僅是在于對材質的把握,重要的是一個綜合,更不僅僅是繪畫一個方面,而是更多的方面,文學、生活、繪畫等等對于創作的幫助在于哪里?就在于讓人有所感悟,有所理解。只有從內心真正的感悟到其真諦,再融入自身的見解,才會創造一個富有情感的作品。不是一味的從表面切合,而是從感悟、理解之中,加以想象、發揮、擴展。即使是這種傳統的藝術,對于當代的影響,我想不只是紀念,而是一種啟發。
提起日本的眾多審美形式,不少都是圍繞著女人,女人,女人,眾多形式的作品都顯示著這個民族中女人的精致,看似柔弱沉默卻又帶來無限力量。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工作者,也要有種本人即是藝術品的覺悟才好。
參考文獻:
[1](德)APA Publications著,郭磊譯.日本[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2]宮竹正.藝伎的故事[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紫式部著,葉渭渠譯.源氏物語[M].上海三聯書店,2005.
[4](美)麗莎C第二貝著,黃佼,閻密譯.我在京都當藝伎[M].金城出版社,2006.
[5]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6]宗白華.藝境[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7]葉渭渠.川端康成評傳[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8]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散文選[M].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