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梓潤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510500)
論聲樂表演藝術
謝梓潤(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510500)
聲樂表演中,技巧是藝術表現的手段,情感是作品的靈魂和存在的目的,風格是體現表演者的創造能力。三者是統一的有機整體,是構成聲樂表演藝術不可缺少的,也是基本的要素。
聲樂表演藝術;技巧;情感;風格
聲樂表演是聲樂作品的第二度創作。作為音樂藝術表現類別之一的聲樂藝術,經過歌詞和音樂元素的創作,再由表演者的第二度創作,最終完成有音響實體的完整作品,當中,表演者的二度創作,是將一度創作音響化向欣賞者傳輸的最直接的環節。“聲樂藝術審美價值的體現,必須依靠其表演環節的再創造,才能與欣賞者建立起審美關系,才能實現聲樂藝術最終的審美價值”。1聲樂表演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欣賞者的審美體驗。優秀的聲樂表演者要做到“曲盡其妙”,使欣賞者“賞心悅目”,感受到“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審美情趣。
聲樂表演首先應建立在過硬的歌唱技術基礎和前提上。氣息、共鳴的運用,語言表達等一系列要素,都是歌唱過程中重要的技術因素。歌唱技術的應用,并非簡單拼湊,而是通過歌唱家運用其綜合能力,使各項有機地結合,將技術發展深化,使技術深展為技巧,來解決作品中艱深之處,使表達更加順暢,“游刃有余”。“技”之不存,“藝”將附焉?人聲藝術美是通過高超發聲技巧來展現的,因為歌唱發聲本身就包含著藝術審美的意識,在歌唱發聲訓練和演唱過程,聲音融入了相應的文化、藝術含量。
技巧是聲樂藝術表現的基礎條件,沒有技巧,藝術表現無從談起。但技巧并非表演成功的唯一條件,不是聲樂表演的最終目的,它是藝術表現的手段。表演者運用這些手段融入情感的表達,達到藝術表現目的。同時,只有全面的藝術修養、人文修養,才能充分發揮技術的表現功能。優秀的聲樂表演者應該是生活的描繪者,能在表演過程中把歌曲內容、情感通過技術呈現,創造藝術形象和意境。同樣,優秀的聲樂表演藝術家絕不僅僅有一副好嗓子,高超的發聲技巧,更主要的是:他們創造出來的是藝術,而不是制造一個發聲機器。這才是聲樂表演藝術家的新值。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音樂表演形式中,聲樂表演是最親切、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種。歌唱都是情之所使,興之所致。作為專業形式的聲樂表演必須具有一定的歌唱技能,但不能違背其情感表達的原則。情感是聲樂藝術的靈魂,是歌聲、作品存在的目的;有情感的歌唱才引起聽者共鳴,提高藝術的品位。
其一,聲樂表演的情感表現要以作品提供內容的為基礎,包括歌詞和旋律、和聲、復調、配器等音樂語言。歌詞是歌曲創作的基礎,為歌曲創作提供特定的主題、形象、基本情調和意境。“歌詞的情感特征和表現意義,正是通過音樂音響的運動特征來得到體現和進一步深化”,2這就使歌詞和音樂在協調下構成了聲樂作品的一度創作,是聲樂表演情感產生基礎。作為二度創作的聲樂表演,它的情感體現、意境不能脫離一度創作而存在--這樣將是毫無意義的。
其二,聲樂表演的情感來自表演者對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是表演者審美意識的體現。每一個表演者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內容和意境通過演唱表現出來時,是經過其對作品從表面到內在、從淺到深的感受、理解、分析,是演唱者主、客觀相結合的創造,跟表演者的音樂修養、文化修養、個性氣質、閱歷息息相關。表演者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獨特的,甚至每一次演唱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人演唱同一首歌,表現出來的情感不盡相同;即使同一個人演唱同一首歌,受特定情況(如場合、身體狀況、情緒等)影響效果也不一樣。
其三,聲樂表演是藝術化的情感。聲樂表演情感來自于現實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情感。為什么有人將生活情感帶到舞臺,反而不感人?為什么有的人表演過程“真情實感”“真哭真笑”,不但表達不了作品的情緒和意境,反而讓聽眾反感?作為表演藝術,情感是經過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過程,也是隨著審美經驗的積累而改變的,審美、立美情感體驗過程中的自我調節,是在不斷重建和創造中培養起來的。生活的體驗、情感,經過藝術加工,轉化為表演的激情,才會使到表演更真摯、更感人,才能提高藝術的品位。
表演者的風格,即是表演者在第一創作的基礎上,個性化的表現方式。聲樂表演有個人的獨到之處,才能使得表演者在欣賞者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影響,達到第二創作的目的。“沒有個性的藝術家永遠不會有驚人的成就”。3當然,表演者的風格,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確立起來的表演習慣,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是藝術實踐的結果。
第一,表演者風格不是隨意、自由的,它必須在一度創作的內容主題范圍內加以個性化的表現。每一部聲樂作品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具有時代的風格特征和審美理念,不同時代、民族、地區、作者的作品各有所異。亨德爾時代的作品風格當然與意大利民歌風格不同,就中國不同地區的民歌,風格就各有所異。演唱時首先要把這種特征準確表現出來,不能“千篇一律”。而作品中的層次和變化,都是詞曲作者根據作品所希望達到的效果安排好了的。在聲樂表演過程中,必須準確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一度創作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和包括旋律、和聲、復調等音樂語言的特點。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把一首歌劇詠嘆調唱成藍調風格、把《黃水謠》用菲靡靡之音來演唱,的確有與眾不同之處,但結果可想而知--不但表達不了作品,破壞作品的情緒、美感,還會誤導聽者,造成對作品的誤解。所以,表演者的風格必須建立在一定時期和一度創作的基礎上。
第二,優秀的歌唱家在表演過程中的動人之處,在于其處理作品恰到好處,表演“有聲有色”,這就是其風格所在。首先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技術范圍內進行二度創作。只有具備相應的歌唱表演技術、技巧才能將一度創作很好地轉化為音響向聽者傳輸。表演者要根據自身嗓音條件、技術特點選擇合適的作品,將自己最好的、最具特點的展現出來,不要盲目地模仿。然后是恰當的處理,調動表演手段包括聲音技巧、動作表情進行恰當的表現,利用行腔的強弱、快慢、明暗剛柔變化來處理不同矛盾,不同階段的情感變化,將情感和技巧融合在作品當中。同時,歌唱表現應點到即止,不夸大,才能做到統一連貫又轉折起伏,既有激情又不乏內涵,能收能放,操縱自如。
聲樂表演藝術雖無一定之規,不同流派的唱法、技巧不盡相同,審美意識也不同,但最終要以動人為目的。隨著社會變化發展,人的審美、品位也不斷提高,聲樂表演藝術也應該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發展和提高而不斷演變、不斷更新。“藝”無止境,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是沒有句號的。
注釋:
1.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214.
2.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77.
3. 趙梅伯.唱歌的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