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艷
?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探究
鄒志艷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校會計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問題的形成原因,并對我國高校會計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自己的相關看法。
關鍵詞:高校;會計教學;改革
1.各高校之間會計教學水平差異較大。一方面,近十年來,我國的高校會計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改革開放前全國僅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兩所綜合性大學設置會計專業,已經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全部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院校均設置有會計專業,且教育層次從專科到碩士更為全面而系統。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當前諸多高校的會計教學水平是參差不齊的,財經類院校的師資配備與投入要相對非財經類院校要多,辦學經驗要更為豐富,國家重點高校的專業歷史沉淀要比地方性普通高校強很多,師資配備也相對優質,這都導致了當前我國各高校之間會計教學水平較大的差異性。
2.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未得到重視。當前會計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刻板的教科書為依據,教學內容偏向于固有模式的會計知識。一方面欠缺了應有的會計案例實踐實驗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未真正剖析每個會計問題所蘊含的本質和可能存在的爭議,以及在真實經濟事務處理中存在的可選擇項,忽略了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與當前會計法規日益靈活,會計職能日益增多,會計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現狀嚴重脫節。
3.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未得到重視。當前我國會計行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失真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的職業道德操守有很大關系,而道德教育在會計教育中屬于薄弱環節。當前我國各高校幾乎均未開設系統的職業道德教育,學生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有調查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意識到通過學校系統學習可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水平,也認為這種教育是有必要進行的,但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表示當前并未接受過這種教育,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4.會計畢業生存在著結構性失業現象。當前會計畢業生在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儲備上較為深厚,但會計案例實踐經驗和能力較差,無法滿足市場上企業對于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加之近年來會計制度與準則的變化較大,學生掌握的知識過期,無法迎合市場需求。這種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在質量上的不匹配,造成了會計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
1.社會需求分析。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性較弱,各企業對于企業資金的統籌運用方式及經濟事務處理方式不同造成的效益值的大小并不是很關心,這個時期的會計就是“報賬型”會計,整個市場對于會計的要求都不是很高。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各企業之間競爭關系激化,能否通過合理的籌資、投資、經營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關系到一個企業的存亡,這必然導致企業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市場變革提高了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但高校對應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儲備卻跟不上發展,會計教育質量與社會需求不符。
2.企業原因分析。當前企業大多不愿意承擔會計人員的培養成本,在進行會計人員招聘時多要求具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應屆畢業大學生的工作機會。會計專業需要大量的實操經驗來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但企業大多出于商業機密問題、效益創造率低的考量,不愿為在校會計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有的單位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但是學生大多只能接觸到個別業務環節的實踐,系統經驗匱乏。這種看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實際上是和全社會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相矛盾的。
3.高校自身原因分析。經濟的高速發展推進了社會對于會計專業需求量的激增,高校會計辦學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但糾其根本這種繁榮的本質是經濟利益的驅使。一方面,原有財經類院校會計專業擴大招生規模,配套硬件設施與師資配備沒有跟上,小班教學不可避免的被大班教學替代,會計專業案例教學無法實施,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在會計教育熱的作用下,許多非財經類高校也開始創辦會計專業,辦學水平之差可以用“濫辦”來形容,這種重復性的、低質量的會計專業教學根本無法完成培養會計專業性人才的目標。
1.創新教學評價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當前我國高校會計教學評價體系存在著標準呆板,過分強調全才培養,評價指標與市場需求、企業要求脫節,高校培養出的會計專業人才無法滿足市場要求。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方面,高校評價方式應從“傳統的學校主導型轉變為市場需求導向型”,花大力加強與諸如政府會計管理機關、會計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等會計實務界的聯系,增多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學校應改變考試成績基本等同考核結果的做法,創新評價體系,綜合課堂表現、習題、論文、實踐等項目的成績來作為學生最終的考核結果。
2.強化實踐教學,引入案例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可在具體案例情境中鍛煉學生處理復雜問題的決策能力,切實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基礎。我們在進行會計案例設計的時候,要堅持真實性、時代性、典型性、綜合性這四個原則,確保學生從案例分析中盡可能全面而真實的運用所學的理論,要更多的傳授發操作及學習方法,教會學生以不變應萬變。我們還可通過講授大量的反面案例,敲響學生會計職業道德警鐘,潛移默化的加強誠信教育。
3.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當前我國企業頻發逃稅、漏稅、偷稅現象,企業誠信危機問題凸顯,會計人員的誠信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程度,加強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我們要確保學生掌握會計工作相關職業道德理論、規范;并對日后工作中可能面臨的道德因素進行提前的認知,提高其運用道德標準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避免說教式的教學,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教學體系的各個環節,潛移默化的進行影響;一方面要充分運用案例討論使學生正確審視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此外,加強會計專業教師素質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這是教育良好效果的基本保障。
4.加強會計職業判斷力的培養。隨著市場對會計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提高會計職業判斷力是會計教育的首要問題。一方面,我們要通過不斷依據市場需求改良教學內容,實現學生充足而新鮮的專業知識積累和儲備;另一方面,我們要從根本上樹立培養素質型然才的目標,通過扎實開展案例實踐模擬,增強學生實戰經驗;此外,我們應向學生灌輸終身教育理念,讓學生下意識的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以適應當前會計行業規則日新月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吳水澎.對會計教育改革與發展幾個問題的再認識[J].財會通訊,2005,2: 11.
[2]劉永澤.試論加入WTO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理念的更新.會計之友,2004.6.
(作者單位: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