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升
摘 要: 美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但現今在農村,美術教育仍被許多學校和家庭忽視,這樣的情況讓人擔憂,因此端正對農村中小學美術課的態度,增強美術課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加強師資力量,改善美術教學設備,是當前家庭、學校和教師所要積極面對的,在農村美術教育過程中,社會、學校、家庭應當給予大力支持,共同承擔起推動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事業發展的責任。
關鍵詞: 美術教育 現狀 展望
一
我國60%左右的學校在農村,有65%左右的學生正在接受農村教育,是教育涵蓋面最大的地區,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之一,是農村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農村美術教育肩負著教改的重要責任。對于如何搞好農村美術教育是一個熱門話題,在這里有幾點淺薄的建議供大家共同探討。
(一)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依然“重文輕美”。
中小學開設的美術課既是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必須開設的一門課程,更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修養,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就目前情況看,許多農村中小學美術課的執行情況令人擔憂。究其原因,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中,大多數人認為它是“副課”。正是由于這種對美術教育的認識不足,形成了農村中小學美術課將就湊合,甚至取消的局面。常言道: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傳統教育觀念的轉變也非一朝一夕的易事。中國的教育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就像一棵盤根錯節的大樹,根深蒂固地統治著人們的思維。絕大多數人衡量他們孩子學習的好壞,往往只是問語文、數學、英語考了多少分,從來不會問他們的孩子:你會畫畫嗎?你會唱歌嗎?你喜歡哪些體育運動?他們一般都不會關心這些,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從來都是把美術、音樂、體育這些藝術教育范疇內的教育和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育分離開來的,是排在末位的,是可有可無的、不重要的學科。農村中小學的升學率相對于城市中小學的升學率來說還是較低的,農村中小學往往比較注重學校的升學率和學生的成績,只要學生的考試科目總成績上去了,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這種重視考試科目,輕視非考試科目的做法已經見怪不怪了,只要每年的中考學校的升學率名列前茅或者榜上有名。所以很多農村中小學不開設美術課或者虛設美術課就不難解釋了。要轉變這種觀念,必須從上到下,從家庭到社會,從教師到家長進行一次徹底的觀念大手術,徹底摒棄這種教育舊觀念,從而樹立“為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新理念。
(二)學生家長對美術教育認識不足,輕視心理嚴重。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學校老師注重“主課”,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注重語、數、外。有一些孩子比較喜歡美術,向往在美術這一方面發展,家長往往不支持甚至百般阻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不害怕”幾乎成為至理名言,而人們卻對音體美稱為副科、小三門,沒有給予應有重視,做做畫畫的美術更是教學中的“調味品”,可有可無。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許多農村家長認為:孩子畫畫是“不務正業”,既耽誤學習又浪費錢財,只有學好文化課才是正路。
(三)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創新精神”。
1.教學理念的陳舊
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理念比較陳舊,缺乏創新,主要采用講授法,枯燥無味的講解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課堂一般分為兩段式教學,即課堂前一部分由教師演示講解,后一部分是學生自由“創作”,在教師的講解與示范中,往往是照本宣科,至于學生能不能理解是另外一回事,師生之間不存在交流,課堂教學沒有生機,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很多兼職教師甚至把事先畫好的簡筆畫掛在黑板上讓學生機械臨摹,大大抹殺了學生創作的熱情,鎖住了學生的創作力與想象力,對學生誰心所欲、自由表達的獨特潛能構成了直接傷害。
2.教學目標把握片面
社會、學校、家庭給予文化課教學太多關注與探索,再基于美術是副課,不作為考試課,不會影響考試和升學率,導致農村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認為教學目標是語文、數學教師的事情,美術設立教學目標完全沒有必要,課堂往往都是根據學生和自己的喜好隨意活動,既無目標又無要求。教學內容本應與教學目標相符合,但根據調查發現,90%以上的農村美術教師在授課時不設立教學目標,這種主觀、隨意性的美術課堂教學,既不能體現知識目標,更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3.教學方式模式化
美術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持久力,而農村中小學的美術課堂往往忽略了學生的直覺和自由表達,這從中小學生的繪畫作業中可以得到證明。多數教師照本宣科,忘記了美術教學的根本宗旨——放飛心靈,自由表達。教師把畫好的簡筆畫掛在黑板上讓學生機械臨摹,將學生變成復印機,鎖住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抹殺了許多學生的創作熱情。而且輕視美術文化的學習,這樣會導致學生失去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慢慢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
(四)美術教學設備短缺,投入嚴重不足。
據筆者調查顯示,農村學校的美術器材大部分都比較陳舊落后,許多學校沒有專門美術教室,沒有按上級有關部門要求配備相應寫生桌椅、畫板、畫架、靜物器皿、石膏像等教學設備。有的學校有一些簡單的器材,但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用的可能性不大。自從農村學校施行一費制以后,學校經費就更加緊張,原本對美術投入的經費就少,改革之后就變得更加捉襟見肘。教學設備的落后,導致美術教學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嚴重制約美術教育改革的發展。多年來不少學校雖然有美術教師,但是沒有相應的美術器材和設備,所以教師很難按照美術學科的特點進行規范教學,只能在黑板上示范,多數農村學生家長或因經濟狀況限制,或因認識不夠,為學生準備的美術學具少得可憐。無論教師怎么精心安排課堂教學,教學設計多么好,整堂課都是空談。學生沒有學具無法動筆怎么會感知美術的魅力,又怎能提高美術的創作能力呢?
(五)農村學校美術老師隊伍力量十分薄弱。
在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缺員嚴重,由于大多數學校沒有專業美術教師,只好把美術作為“搭配”課,由喜歡美術或稍微懂點美術的老師兼任,許多學校的畢業班也因此取消了美術課,僅安排學生在業余時間畫四五張畫以應付檢查。經調查,許多農村中小學的學生,其中很多學生連最起碼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繪畫水平停留在小學一二年級水準,甚至連畫素描怎樣拿筆這樣的問題都不知道,美術教育特有的美育功能也就根本無從體現。美術教師在評優、評職、評先、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低于其他學科教師,據調查,很多具有20多年教齡的美術教師,到目前還沒有評上中級職稱,這樣的結果導致原本就極其缺少的鄉村美術教師要么轉型,要么流失。
二
以上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現狀的分析,深感素質教育離農村中小學的課堂還很遠,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村學校的美術教學工作,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轉變觀念,反思揚棄,讓美術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
在農村,由于信息相對閉塞,教育觀念落后,教學設備滯后,師資力量薄弱,舊的教學模式依然占據課堂。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課改的實施,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當然也不是要全盤否定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我們要吸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提取出不利于新課改的糟粕。美術教育應該是人文性的教育,美術教師應該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世界、通向生活的大門,讓繪畫走向生活,把情感融入繪畫,用生活解讀課本。所以,美術教師不應拘泥于課堂,應該從農村實際出發,利用農村資源開展美術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體驗美術的趣味,體驗美術帶給生活的魅力,體驗成功學習的喜悅,將農村的美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二)加強美術教師師資建設,釋放美術教師的活力。
農村中小學的專業美術教師師資力量不足,很多美術教師“身兼數職”,所以學校應當重視美術教師隊伍的擴展與培養,對美術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和學習。此外,學校應給予有效的激勵,鼓勵教師根據本地區情況,利用農村當地的資源鄉土文化,制定獨特的地方教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科學的態度和創業精神研究美術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全面開展各種特色的鄉土教學。
(三)加強教學硬件設施的配備與投入。
完善的美術器材是美術教學課堂順利開展的保證,也是實施美術教育的物質保障。配置硬件設備可有三條途徑;一是向上級部門申請;二是學校自行購置;三是學校可以利用當地的資源自己制作教具。教具應當合理使用和保管,減少不必要的流失和損壞。
(四)改善教學條件,提高美術教師的地位。
由于中國城鄉差異較大,教育之間的教學環境、教學條件都存在很大差距,農村學校因教育經費有限,教學設備單一,美術器材嚴重不足,導致農村中小學美術課教學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因此只有各級教育部門領導把農村美術教育真正重視起來,增加美術教學設備的投入,同時真正提高美術教師的地位,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考核制度,尤其是在評優和獎金方面,才能確保美術教學正常化。為了調動美術教師上課的積極性,學校要在改善教學條件的同時,每學期撥出一筆資金來支持、鼓勵美術教師利用寒暑假期間進修、學習、參加培訓,從根本上提高美術教師地位。
(五)健全教育管理體制。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村美術教育工作,保證美術教育的投入實施,不定期檢查美術課堂教學,包括聽課、檢查教師教案;同時定期開展一些美術教學教研活動、教師基本功競賽活動等,促進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最終實現國家教育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
參考文獻:
[1]張彩琳,趙宇.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的一些認識與思考[J].知識經濟,2012(5).
[2]房勝.淺議中學美術教學對學生興趣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2(18).
[3]王群紅.新課標下中學美術教學要創新[J].科學大眾,2009(5).
[4]孫飛.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觀念問題及其出路[J].內蒙古教育,2010(14).
[5]田曉冬.中小學美術教育不容忽視[J].安徽教育,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