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衛
?
對高職院校無形資產管理的探析
張衛衛
摘要:通過以筆者所在高職院校為例,就本校無形資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促進建立、完善無形資產管理機制,推動無形資產資源優化,發揮其應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無形資產;現狀;問題;建議
最近幾年,高職院校發展迅速,其綜合辦學實力已不僅僅通過有形資產來承載、體現。無形資產作為每個院校獨具特色的資源,極為重要、稀缺,往往能產生有形資產所不能產生的價值,且不可替代。本校的師資水平、生源規模及質量以及畢業生被社會的認可程度都深受其影響。只有有效開發、使用該資源,才能實現高職院校綜合辦學實力的提升,推動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2012年12月制定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對無形資產的定義是:不具有實物形態而能為使用者提供某種權利的資產。其涉及面較廣,涵蘊豐富,一般作如下分類:一是以非專利技術、專利權、著作權等為主的技術知識類資產;二是以自主招生權、土地使用權、學位授予權、國家(省)級示范基地等為主的政府特別授權類資產;三是以校名、校譽、校友地位、合作伙伴層次等為主的品牌聲譽類資產;四是院校從自身管理角度出發形成的辦學模式、特色或核心專業教學、科研團隊、內部信息網絡等管理類資產。
長期以來,部分高職院校資產配置簡單,其資產中從未涉及到無形資產,更沒有形成對無形資產的一套經營、核算、管理制度。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職院校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多方位提升辦學實力,不僅在專業設置中增加了電子信息技術專業,還在資產配置中,購入大量諸如計算機、多媒體、機電一體化設備等一系列教學設備、電子書及期刊數據等。除了在購置中作為固定資產組成部分應列入固定資產的各類軟件外,其它單獨購入的軟件以及后期隨著這些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單獨購入且符合構成無形資產的軟件以及電子書、期刊數據等形成的無形資產比例漸漸增大;同時廣大教職工為提升自身教學資質發表的論文(論著)、參與課題研究、專業建設等形成了一系列技術知識類資產;此外,高職院校為拓展辦學模式取得的招生自主權、講師評審權等某些政府授權類、管理類無形資產,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壯大的品牌聲譽類資產,使得無形資產在范圍上、內容上從無到有,迅速壯大。
1.對無形資產缺乏認識,管理理念淡薄。面對影響力漸增的無形資產,一些高職院校由于對無形資產缺乏認識,再加上無形資產本身不具備實物形態、難以量化管理,使無形資產沒有得到管理層的重視。許多本應計入無形資產科目的資產沒有計入或直接記入費用、設備等科目,使得無形資產存在不同程度流失現象,直接影響高職院校資產及綜合辦學實力評價。
2.缺乏合理、正確計量無形資產的管理體制,管理滯后。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在意識上對無形資產的認識片面,并未設置專門管理的機構,甚至沒有完整的無形資產賬目,還沒有形成相應的管理體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資產流失的速度、范圍。另外由于無形資產本身不具備實物形態,在對它的核算、經營、評估中難以進行量化管理,如果沒有選對正確的核算、評估方法,又會造成資產及綜合實力評估的失真。
3.缺乏對無形資產的轉化、保護意識。在高職院校管理中,往往把課題、論文(論著)發表等科研成果直接與教研人員升職、加薪等切身利益掛鉤,導致教研人員喪失了后期獲得知識產權的動力,技術成果轉化、推廣得不到保證,造成無形資產的悄然流失。例如筆者所在的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在各種職稱評定中,規定了要發表幾篇論文或論著,或者完成多少專業課題等,對后期這些知識產權的轉化應用沒有管理機制。再者,品牌聲譽類資產作為高職院校綜合實力和其在人們心中整體形象的反映,本應大力提倡保護、提升其內涵深度,但是由于對院校形象的宣傳不夠,重點專業教師的流失、就業市場的不穩定等不同程度的影響了該院校的聲譽。例如每年高考后選報大學時,就有許多考生是沖著某個大學報名的,其實就是對這所高校實力的認可。因為校名濃縮了其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方面面實力。對品牌聲譽類資產保護意識的不足,增加了無形資產的流失風險。
1.學習、宣傳無形資產知識,喚醒高職院校無形資產意識,樹立核心競爭力標志。無形資產中如重大科技項目發明、知名校友等不僅能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更有利于吸引到優質生源和學術大師,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競爭力。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從這一點入手,對本院校現有無形資產做好分類整理,把其最具特色的無形資產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標志,以此展開無形資產學習、宣傳、普及活動,強化員工對無形資產的認識,形成對無形資產的開發、經營管理、保護意識,推動學院樹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標志。
2.樹立無形資產有效開發、轉化及保護意識。在學習、了解無形資產的基礎上,高職學院應積極主動推動無形資產產生與經營機會,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實訓基地等機構,為知識技術類無形資產轉化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要建立有效監督,合理保護的意識,防止無形資產的流失。
3.設置無形資產管理機構,制定、完善無形資產管理制度。高職院校應盡快設置專門的機構,配備具備資質的專職人員對無形資產開發、經營、保護。同時要制定、完善無形資產在產權形成、使用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落實相關人員各司其職。無形資產在制度上、機構上建立了完整的管理體系,才能實現對其的有序管理,為無形資產效益的有效轉化及其保值增值提供保障。
4.做好無形資產的成果轉化工作,完善法制,強化激勵。無形資產的有效轉化離不開相關法律保障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高職院校要以現有的《專利法》、《著作權法》等為法律保障,同時聯系學院實際制定合理的分配、獎勵機制,例如把科研成果轉化也結合到職稱評定中來,在員工評優中優先考慮科研成果的轉化及應用,并對轉化率較高的職工予以資金獎勵等等,從而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充分發揮無形資產的經濟、社會效益。
5.建立科學的會計核算、評估體系,真實反映無形資產的價值。要想真實反映無形資產的價值,必須要選取與高職院校校情相符的會計核算及評估方法,其次要建立完整的無形資產帳薄,并嚴格按照財務與會計制度對無形資產進行核算、評估。高職院校應據此建立科學的會計核算、評估體系,加強對無形資產形成、轉讓、攤銷等賬務核算,正確評估其價值,真實記錄和反映無形資產的變化情況,并在會計年報中對無形資產真實信息予以披露。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增長的步伐不會停止。高職院校對無形資產的管理任重道遠,只有學習、掌握無形資產管理理論、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其合理發展途徑,逐步完善無形資產相關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管理無形資產,進而強化其獨具特色的無形資產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職院校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桑秀英.高校無形資產有效轉化研究[J].會計之友,2016年第6期下.
[2]柯紅巖.高校無形資產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 10第32卷第10期.
[3]程彩君.高校無形資產構成及管理現狀分析[J].會計之友,2012年第5期上.
作者單位:(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