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地
?
試論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高校英語教學人才培養
楊天地
摘要:近幾年來,遼寧省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相應地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高校的英語教學,應以推動經濟發展為導向,以培養有著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豐富文化知識的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使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后,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靈活運用于不同崗位的工作中,推動本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高校英語教學;人才培養
近幾年來,遼寧省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相應地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英語人才的知識水平、綜合能力直接影響著遼寧在國際國內的激烈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實現遼寧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大量的了解國際規則,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敏銳的戰略意識的高素質英語人才。高校的英語教學,應以推動經濟發展為導向,以培養有著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豐富文化知識的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使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后,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外事、經貿、科技、教育等不同領域,順利完成翻譯、教學、營銷、管理等不同崗位的工作,從而為本省的經濟騰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遼寧經濟的飛躍發展需要大量復合型及應用型人才,其中對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尤為注重。然而,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學仍然固守傳統的教法方法和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一成不變。在課程設置方面,每一學科只注重講解與其專業相關的內容,學科與學科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系,公共課與專業課之間互融性不足;所制定出的英語人才培養計劃與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相脫節,畢業生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高校英語教學內容及方法缺少變化性
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計劃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具備各種專門技能的人才,而我國的高校以進行精英教育為主導方向,其課程體系在總體上呈現出過窄、過專、過深的特點。在英語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在授課中以外國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授為重點,將大量的英語知識機械性的灌輸給學生。高校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在走入社會后,主要從事的是口譯和筆譯等相關工作,對于他們來說,英語只是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
在高校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將大量的精力傾注在對于語言學、英美文學及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知識的掌握上,而對于其它的人文學科及自然科學領域發展狀況的了解明顯不足,這就導致了學生在知識結構層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調現象。此外,遼寧的很多高校長時間堅持的是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一些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沒有將書本上的英語知識與客觀實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不斷地進行豐富和完善,使得很多學生知識面狹窄,對相關學科了解甚少,缺乏實踐經驗,走向社會后,難以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其弊端日益突顯,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
2.高校英語教學忽視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在遼寧省的眾多高校中,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理工科院校,其專業設置的時間相對較短,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作為主要的目標,忽視學生基本功的訓練,部分學生對英語語言理論缺少清楚明晰的了解,在英語教學中出現了重其工具性,輕其人文性的傾向,很多學生的人文素養薄弱,有待提升。在學生所學習的英語課程中,專業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傳授占據了相當多的學時,片面注重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相比之下,學生的文化素質明顯不足。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市場需求發生了改變,現今的人才培養模式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在當今社會,英語專業的學生遠不如既有自己的專業所長,又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及英語基礎的學生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更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遼寧的眾多高校中,英語教師的整體結構、教學能力、科研水平與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外語院校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特別是那些既能夠熟練地應用外語,又通曉金融、法律、計算機、管理、商務等多方面知識的復合型英語教師其數量較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出大量能夠推動遼寧經濟發展的實用型英語人才,無疑是較為困難的事情。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英語教學領域的有識之士就開始了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高校英語教學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創新型英語人才進行了闡釋。創新型英語人才應具備較高的知識技能和人文素養,能夠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這一類型的英語人才既擁有扎實的基本功,同時對相關領域的知識也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他們能夠將本學科和其它學科領域有機地融為一體。創新型英語人才有著較強的洞察力,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好奇心,勇于表達自身獨到的見解和看法。依據遼寧的經濟發展態勢,高校的英語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創新型英語人才的培養。
在學期內容的安排上,入校后的前兩個學期,英語學科的培養目標應放在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本功方面,重點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在進行教材內容講解時,倡導精講細練,可以將授課內容分為多個模塊,有針對性地專項突破,也為下一階段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在這一階段,也可以適當開設一些通識性課程,如中國文化概論、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計算機理論等,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開闊自身的知識領域,提升人文素養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之后的第三和第四學期,高??梢砸罁^域經濟發展需求,設置英語專業知識及相關專業課程的講授。
在英語專業知識及相關專業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對英語語言結構特點和使用規律會有一個更為科學和理性的認識,其文學素養和藝術修養也會隨著知識的累積而得到不斷的提升。此外,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愛好、特長及市場需要跨專業、跨學科選修其感興趣的英語課程,促進思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發展。還可以鼓勵有能力的學生攻讀第二學位,引導學生積極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將職業資格考試中的部分內容納入到教學計劃。這樣,教學實施的目的更為明確,學生走入社會后,能夠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為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Stephens.W.M.The Ripple Effect:The instruction impact of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Mathematics [A].In M Brienbaum&F J R Dochy(eds.).Alternations in Assessment of Achievements,Learning Process and Prior Knowledge[C]. the Nether-lands:Kuwer,1996.
[2]徐海銘.近30年中國英語課程設計范式變革之檢討及其現實啟示[J].外語界,2005,(5):29-36.
[3]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應該加強學科建設[J].外語界,2006,(1):3-4.
作者單位:(錦州醫科大學公共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