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三方交易平臺網絡柜臺租賃的法律性質使得其首先對微商個體負有管理職責,其次對消費者承擔擔保責任,最后對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盡管目前法律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法律責任有所規制,但電子商務立法勢在必行,同時要對微商個體、消費者和第三人加以保護,從而規范微商運營、促進網絡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 第三方交易平臺 法律性質 管理責任 擔保責任 侵權責任
作者簡介:楊治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03-02
2015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4.13億,較2014年增長14.3%,預計2016年移動網購將超過PC端網購交易,成為網民網購的重要選擇,而微商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但是隨著其發展地不斷深入,更多的法律問題開始暴露在我們面前。由于市場準入門檻低等原因,微商運營尚處于“無實名認證、無注冊登記、無信用擔保”的“三無”狀態,由此引發微商商品質量良莠不齊、支付欠缺保障、違約和侵權糾紛不斷等問題。因此,除了關注買賣雙方的違約責任外,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
一、網絡柜臺租賃的法律性質
根據2011年4月商務部發布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知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以下簡稱第三方交易平臺)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關服務的信息網絡系統總和。如果將整個電子商務活動比作商品市場交易,那么第三方交易平臺就是一個大的柜臺,為個體微商提供出租柜臺服務并適時推送產品廣告,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
第三方交易平臺在微商運營過程中的法律性質目前理論界爭議較大,主要有:一是出租柜臺方;二是網絡交易服務平臺;三是居間人;四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筆者認為網絡交易服務平臺和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從法律上體現第三方交易平臺在微商運營過程中需承擔一定的監督或擔保責任的特性。而居間人是為委托人與第三人進行民事法律行為報告信息機會或提供媒介聯系的中間人,沒能體現第三方交易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重要聯系,處于一種中間人角色。所以這些觀點僅體現出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單方特性。
相較傳統的出租柜臺,第三方交易平臺有以下特點:一是第三方交易平臺是一種網絡虛擬買賣平臺;二是互聯網空間的無限性和虛擬性使得網絡柜臺空間占位小,柜臺規模擴大;三是實現了線上買賣虛擬和線下交易實體化的相互促進。第三方交易平臺屬于網絡出租柜臺的獨特法律性質,原因如下:
首先,第三方交易平臺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平臺,類似商場為品牌銷售提供柜臺或者店鋪,從而吸引消費者前來消費,其本身的中立性也與傳統柜臺相似;其次,第三方交易平臺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平臺經營者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其管理措施通過網絡即可操控,比人工管理更簡便省力;最后,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工作流程與傳統柜臺相似,均為交付柜臺租賃費→品牌入店→日常管理→買賣交易→商場提成。傳統的租賃費用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中體現為賣家在網頁上布置商品,投放廣告的費用,商場提成則體現為每筆成功交易第三方交易平臺的提成。
二、相關法律責任探究
(一)對銷售者的管理責任
淘寶商城與淘寶個體戶之間簽訂協議,由淘寶商城為商鋪推送廣告,并進行管理。但目前微商個體在各類社交平臺泛濫,且未受到相應管理。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第三方交易平臺負有對銷售者的管理職責,應通過多種舉措規范微商個體的銷售行為及其附帶行為。以微信為例,可以通過仿效淘寶等交易平臺的做法,同微商個體訂立服務協議,約定雙方權利義務,從而管理微商行為。同時應注意,微商個體相對于微信等第三方交易平臺仍處于劣勢地位,微信等第三方交易平臺通常使用格式條款來對微商個體進行約束,在雙方爭議時,要注意對第三方交易平臺格式條款限制解釋以保護相對弱勢的微商個體利益。
(二)對消費者的擔保責任
消費者購買商品主要是受商家投送廣告的影響,而第三方交易平臺對賣家的相關銷售行為應負擔保責任。若交易平臺對其責任一概不承擔,一旦商家出現欺詐行為,消費者的消費損失很難得到補償。同時交易平臺要保留對商家的追償權,因為首先真正的責任主體為商家;其次,交易平臺對商家欺詐行為只是一種審查義務過失。第三方交易平臺的這種擔保責任是同商家一道的連帶賠償責任,還是只是補充責任?筆者認為如果規定為連帶賠償責任,未免有失偏頗,過分加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義務。補充責任是在直接責任人不能承擔的范圍內的責任,如果直接責任人逃匿則補充責任人先承擔全部責任,商家作為直接責任人理應是賠償責任的第一順位人,只有在商家不能履行或逃匿履行賠償責任時,消費者才能向第三方交易平臺提出索賠。
如何界定交易平臺的責任范圍?責任范圍取決于職責范圍。筆者認為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主要來自其對商家資質的一種審查和銷售行為的管理職責。商家的銷售信息傳播和監控如果在交易平臺的控制能力范圍內,且因交易平臺未能盡到此種監控義務,消費者可基于此種損失要求交易平臺賠償。交易平臺應當盡到對商家賣方資質的形式審查義務,通過實名認證,將商家個人信息在交易平臺進行登記,以防未來與消費者存在買賣糾紛時消費者無處可尋,但同時消費者對商家認證信息的調取也并非隨意,需要消費者提交申請,并隨附爭議證明材料,由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審核,符合事實,即可將商家信息交由消費者,若交易平臺未盡到審核義務即將信息泄露,則承擔侵權責任。
(三)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
互聯網發展推動網絡購物多樣化,造成網絡賣家制作、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盛行,這也導致第三方交易平臺涉及對第三人(知識產權人)權利侵害問題的產生。對此,第三方交易平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以及承擔何種責任?
對于第三方交易平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問題,筆者認為是毋庸置疑的。有人會以第三方它應當對入駐品牌的真實性進行形式上的審查,此為其職責所在。況且很多經營者都是無認證、無注冊、無擔保的“三無”小店,出現知識產權糾紛時往往一走了之,使得第三人很難維權。但侵權事實存在,第三方交易平臺又存在未盡到形式審查的義務,需對此承擔一定的責任。
三、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現行法律規制
目前專門針對網絡第三方交易平臺的法律規范寥寥無幾,只有商務部2015年4月1日頒布施行的《網絡零售第三方平臺交易規則制定程序規定(試行)》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部分責任進行規定,具體實施則依靠《合同法》、《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
《網絡零售第三方平臺交易規則制定程序規定(試行)》凡不過23條,其中多是對網絡第三方交易平臺交易規則的概述,對網絡零售商、消費者和第三人則沒有細節性的規范;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增加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物時的法律保護。第44條第1款指出,若網絡交易平臺不能提供零售商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可以要求網絡交易平臺賠償,明確了第三方交易平臺若未盡到形式審查義務,應承擔責任,且之后第三方交易平臺可向零售商追償。第2款明確了第三方交易平臺在“幫助侵權”的情況下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1款可知,第三方交易平臺對第三人承擔責任是無疑的。從第2款看,第三方交易平臺承擔的是過失責任,即在被侵權人通知被侵權事實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與侵權人共同承擔侵權損害賠償的連帶責任;如果第三方交易平臺事后及時補救,那么就已經出現的損害其是不應當承擔損失賠償責任的。而36條第3款很明顯則是一種幫助侵權行為,即行為人明知此項行為構成侵權,卻不盡應有義務采取措施及時規避、防范風險,甚至是一種放任態度。“未采取必要措施”屬于消極不作為的幫助,它的行為模式完全符合幫助行為的特征;且在法律后果上,第36條與第9條(幫助侵權)均規定連帶責任,兩者形成前后呼應。
四、第三方交易平臺規范機制建議
(一)加強立法,建立法律保障機制
我國目前尚無制定一部成文電子商務法典,主要依靠一些部門法中有關網絡交易安全的規定、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以及行業自律規范,經常適用的如《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法律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對微商等電子商務行為無法形成有效的規范和制約機制,甚至對一些違約和侵權糾紛沒有良好的解決方式。面對現下我國互聯網購物整體增速與網絡交易安全之間的矛盾,加快電子商務立法迫在眉睫。
(二)第三方交易平臺與微商個體訂立服務協議
針對微商個體的保護,筆者不建議通過立法強制規范,原因有三:一是第三方交易平臺與微商之間類屬于租賃合同關系,應根據意思自治的原則由雙方約定;二是雙方通過服務協議可以將更多法律不能涉及的問題進行約束,靈活自由;三是簽立雙方服務協議不僅僅便于第三方交易平臺對微商個體的管理,同時也是消費者遭受損害時要求第三方交易平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重要依據。
(三)建立經營者信息公示制度
建立經營者信息公示制度,確認網絡商品經營者身份,是明確責任的重要保證。網絡交易中消費者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在權利遭受侵害后,不能及時獲取銷售者信息而喪失維護自身權益的時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第10條、《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第6條第1款、第7條等均明文規定,站內經營者應當向平臺經營者提供足以證明自身的身份文件或工商營業執照,有資質辦理營業執照的應當辦理;消費者遭受侵害后,平臺經營者有義務積極協助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消費者請求提供站內經營者真實網站登記信息的,平臺經營者應當提供。
(四)合理運用通知與取下規則
第三方交易平臺作為網絡交易服務平臺,對站內經營者的產品負有合理謹慎信息審查義務,以防微商個體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第三人(知識產權人)發現自己遭受知識產權侵權后,有權利通知第三方交易平臺,要求其刪除相關侵權鏈接,并對站內經營者進行調查,賠償第三人因此受到的損失。第三方交易平臺應在收到第三人通知后及時改正,刪除、屏蔽相應侵權鏈接,此時才能使用“避風港”原則。若第三方交易平臺未能及時反映甚至置之不理,則有可能對接收到通知以后的“擴大損失”部分構成共同侵權,并承擔相應連帶賠償責任。
五、結語
微商運營中第三方交易平臺法律責任的確認,能夠有效的保護微商個體、消費者以及第三方的合法權益。本文通過對第三方交易平臺法律責任的細致探究,希望能夠真正劃分責任,從而推動微商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璐.第三方網絡交易服務平臺商之民事法律責任類型化透析——以淘寶為例.《長春工程學院院報(社會科學版).2009,10(4).
[2]薛虹.論電子商務第三方交易平臺——權力、責任和問責三重奏.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9).
[3]謝雪凱.網絡服務提供者第三方責任理論與立法之再審視——以版權法與侵權法互動為視角.東方法學.2013(2).
[4]王洪、謝雪凱.網絡服務商第三方責任之現代展開——立法演進、立法思想與理論基礎.河北法學.20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