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職招生不正當行為已嚴重影響到職業學校的形象,制約了職業教育的有序發展,文章通過對招生不正當行為分析,提出解決對策,以促進中職招生良性競爭。
關鍵詞 中職院校 招生 不正當競爭
作者簡介:徐馳,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64-02
近幾年來,隨著普高熱升溫,在夾縫中生存的中職學校招生越來越難,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學者也不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確,造成中職招生難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和體制機制的原因,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傳統和中職學校自身諸多方面。我們既不能一味把問題推給社會,也不能一板子都釘在中職學校身上,要綜合考慮,系統分析。雖然近幾年國家在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方面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也讓中職學生得到了一定實惠,但從根本上來講,并沒有改變中職招生難這一事實。“招生難,難招生”已成為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瓶頸,并且它直接威脅著中職學校的生源,而生源是關乎一個學校“性命攸關”的問題,“有源則興、無源則衰”,一個學校有了生源就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就有了辦學活力;反之,缺少生源或生源質量不好也就預示著被關停并轉,會使學校的教學和管理顯得極為尷尬,同時還會挫傷教職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給學校發展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進而制約中等教育發展。為此,許多中職學校費盡心機,在生源方面找出路、想法子,把招生工作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傾其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有些民辦和辦學較差的學校,也許出于生存掙扎,也許出于功利驅動,面對生源日益萎縮,超越師德底線,暗箱操作,違規招收初中肄業生,給初三老師好處費及當地教育部門地方保護等,造成整個招生市場無序化。下面就目前非競爭招生行為幾個突出表現及解決對策提出個人看法,與大家共勉。
一、中職招生不正當競爭現象
(一)降低生源標準
根據國家教育部規定:凡到中職學校讀書的學生必須具有初中畢業學歷及初中同等學歷。而目前中職學校招收大部分學生都是被高中“拋棄”應屆鄉、鎮中學畢業生,相對而言,他們文化底子薄、不愿學、習慣差、單親留守較多,問題也多;還有少部分,來源渠道不同,社會關系復雜,有高中輟學的、有被他校開除的、有打工返鄉的、有混社會的、更有甚者初中肄業的。雖然國家教育部明令禁止中職學校招收初中肄業生,但中職學校進校門檻低,沒有分數限制,加之初中文憑全國未聯網,隨便辦一個假文憑應付上面教育部門檢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為完成學校下達給個人招生任務數,以免受到學校對自己經濟處罰及不公平待遇,部分老師鋌而走險,不顧師德和良心,只要愿來,不管對方學歷高低,連哄帶騙都收到學校。通常這類學生大都與社會有往來,社會上不良品行在他們身上都能體現:抽煙、酗酒、打牌賭博、打架斗毆、吸毒等,這不僅加大了學校管理難度,更為嚴重損害了職業學校聲譽。這種只要肯來都收,不管好壞都留,追求數量不講質量惡性循環,最終受害得還是中職學校。
(二)有償招生
教育是一塊圣地,從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后,“利”字當頭在人們思想意識里悄然滲透,教育這塊處女地難免會受到沖擊、侵蝕,在利益天平上,良心的砝碼有時也發生了傾斜,甚至變了味。有償招生在中職領域已成為公開秘密,而且愈演愈烈。由于監管不力,有償數額逐年加碼,特別突出表現為有些民辦和辦學較差的職業學校,為了生源,有恃無恐、不惜招生成本,擾亂了整個招生市場。現如今,凡下到中學招生的外來職校老師都覺得中學門檻太高,弄不好還遇到冷眼。中學校長是“門”,班主任是“水閘”,要讓水閘放水必須先打開大門,“請吃喝、拉關系”成了招生敲門磚。關系好、好處費高的學校自然成了“香餑餑”,他們所到之處都倍受青睞,連同學們最信任如同父母般的班主任老師,在利益面前,失去了良知、失去了尊嚴和人格,成了金錢俘虜當上了說客,根本不從關愛學生今后發展角度出發,一切以利益最大化的學校作為吹噓浮夸的對象,騙取家長學生的信任,不看對方學校辦學資質、教學質量,等到學生到校后大呼上當;有個別班主任玩起了“一女多嫁”游戲,多個學校撈取好處費,最終學生成了班主任老師犧牲品,班主任老師成了招生最大受益者,由此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降低了教育事業在人們心目中地位。
(三)地方保護主義
在我國,教育機構要受上一級教育部門領導。教育部門基于地方保護主義,往往采用不正當的行政手段,對本轄區之外的中職學校招生進行種種限制,從而達到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每年招生臨近時,當地教育部門以文件形式下達“送生”任務數到各中學,并以此作為該學校年終目標管理考核依據。對于個別不服從或任務數未達標校長及班主任采用批評或調離;對于其他地區職校的招生信息一律采用屏蔽、封鎖,甚至打壓;對參加中考的學生填報志愿,給予特殊“幫助”、“指點”;更為嚴重采取扣押中學考生準考證等方式進行限制。這些強有力地方保護措施,學生對外屆信息如同“井中之蛙”,任憑校方擺布,這對學生及外地區職校來說絕對不公平:首先,本地區縣級職校畢竟專業學歷層次有限,遏制了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專業及更高學歷層次發展空間;其次,造成實力較強的區屬或部屬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困難大于縣市屬的中等職業學校。這些與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背道而馳,違背了公正、公平、公開原則和尊重考生志愿的原則,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和發展造成極大危害。
(四)招生市場競爭的無序化
在生源日益萎縮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中職學校為了生存都要主動去找生源,彼此之間不得不開展激勵的招生大戰,你過河我拆橋,或明爭或暗斗,虛假信息虛假承諾滿天飛,中職學校的招生嚴重無序化。一是“普”、“職”競爭:為了自身的發展和自身的經濟利益,一些普高沒有嚴格執行中招的“三項”規定,違規招收“掛讀生”變現招收“借讀生”,使中職本來難招又雪上加霜。二是職教內部的競爭:由于普高層層篩選僅剩的生源不足以滿足中職的任務數,常常遇到同一考生家庭十多所學校登門造訪,使得家長和學生不知所從,面對良莠不齊的中職學校,難以做出最佳選擇。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有些薄弱學校在招生中做虛假宣傳,對未來就業“大包大攬”做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對熱門專業,不管學校自身的軟硬件條件如何,爭先開設,導致同一專業在一個縣(市、區)所有職業學校都開,造成有限的職業資源嚴重浪費;有的為了生源,不惜貶低他校,坑、蒙、拐、騙初中學生和家長,甚至不惜動粗謾罵,嚴重的大打出手。而中職學校教師也常常怨聲載道,上到領導,下到教職工,人人捆綁招生任務,有的與晉升晉級、評優評先掛鉤,使正常教學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損害了中職學校的整體形象,造成十分不利于中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社會輿論后果,同時使初中畢業生家長們對中職學校失去信心,中職招生難陷入惡性循環。
二、解決中職招生不正當競爭的對策
(一)政府的宏觀調控
高中擴招不能以毀滅中職教育為代價。國家在發展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同時,應該保護和促進中職教育的發展,防止“一放就亂,一統就死”的弊病重演,使普通高中與中職教育對初中畢業生的分流能形成合理的比例。當前,國家教育部要求地方教育部門對初中畢業生的分流應按照“總體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即初中畢業生升入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比例是1:1,實際執行中有的已達到1:4,有的甚至更低,這樣造成中職學校“無米下鍋”,引起中職生源哄搶。這就需要地方教育部門必須把這一制度落到實處,強調法規的嚴肅性,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招生比例;對超比例下達計劃,普通高中超計劃招生,要實行問責或責任追究。
(二)營造良好的招生環境
招生環境是一個市場環境,中職招生市場是一個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市場。要治理市場環境,僅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共同管理、指導。一是規范教育市場:按照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管理規程》、《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等相關規范,嚴格審核學校辦學資質;對不具備招生條件,辦學資質存在問題的學校,應依法取消其招生、辦學資格,實行統一管理和辦學資格認定。二是規范招生市場:按照“政府領導,教育主管,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所有招生學校的宣傳資料必須經當地教育部門批準備案后方可散發和進入媒體,從源頭上杜絕了不負責任學校進入。各職能部門面向社會公開工作監督舉報電話,對招生行為不規范、嚴重影響穩定事件的學校責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限制或停止其招生。
(三)建立中職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公開
地方政府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在本地門戶網站上建立統一的中職招生信息平臺,及時向社會公布經審核通過具有招生資格的中等職業學校名單,讓學生和家長及時獲取招生單位資質和招生信息。中等學校通常會在本校門戶網站上開設招生宣傳專欄,提供學校招生簡章查詢、在線咨詢、網上報名等服務。初中學校可以在本校門戶網站顯著位置為本地區中職招生信息平臺提供鏈接。信息全面公開使學生充分享受知情權、選擇權,更好根據自己特長愛好選擇理想職業學校,維護學生的正當權益。
(四)加大中職招生督查力度
上級部門作為法定的監督部門,要在招生期間重申紀律的規定,可以組成督查小組,采取多種形式對招生進行督查。包括:一是聽取匯報,主動聽取各區縣級初中學校中職招生工作的情況匯報;二是實地調研,深入初中學校、街、鎮、社區實地調查;三是師生訪談,組織部分學校教師和初中畢業生進行討論或座談;四是設立違規招生舉報電話,及時處理各種違規違紀招生案件;五是暗訪暗查,深入鄉鎮、街道詢問群眾,走訪學生及家長,調查了解是否有違規招生現象。上級部門對違反中職招生政策、擾亂招生秩序、非法招生、有償招生、非法辦學等的個人和組織要依法查處絕不姑息,嚴格依照《事業單位人員處分暫行規定》和《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教師[2014]1號)等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黨紀責任、行政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追究其刑事責任,以確保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工作健康開展。
參考文獻:
[1]徐健.“中職招生難”求解.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5(2).
[2]周寶珍、張新風.多措并舉破解中職招生難.湖北教育(綜合資訊).2014(4).
[3]梁亮亮.新時期中職招生制度改革與發展趨向研究.考試周刊.2014(42).
[4]中職招生制度改革與發展趨向研究.職教論壇.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