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敏
【摘 要】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想要實現提升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必需提高中職學校的德育實效性。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都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刻的理性分析,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入手,探討了提高中職學校德育過程實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實效性;分析與對策
我國的中職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德育工作極其重要,是中職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
一、我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德育,就是以人為主體,進行品行、信念等品德教育的活動。學校德育則是教育者按照社會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自覺的法律意識、健康的心理品質的過程。所謂實效性,是指實踐活動的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差距,即實際效果。因此德育過程實效性是指德育的實際運作對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這其中包括:德育是否順利地轉化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內在效果、是否促進了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外在效益,以及對德育的投入是否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的實際效率。然而,目前我國的中職學校德育實效性并不理想。
1.德育目標定位不明
與普通中學相比,中職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方面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從適應中職教育需求的角度出發,德育目標也應與普通中學有所區別。然而現實情況是,不少中職學校照搬普通中學的定位,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中職生是經過普通高中選拔后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差、自覺性不夠、學習目的性不強等厭學問題,拿普通中學的德育目標來要求中職學生,使得中職的德育工作缺乏針對性,致使德育實效性低的問題比較嚴重。
2.德育內容脫離實際
很多中職學校過分重視招生和就業壓力,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在進行教學時,將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培養視為中職教育的唯一目標,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在德育方面,不注重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依然沿用老教材和老教案,使德育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導致學生無法理解,難以產生共鳴。同時,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其教育標準和內容較為抽象,在教學上經常出現口號空說教多、內容虛實踐少的問題,嚴重脫離實際生活,不能達到德育的滲透性和持續性,更談不上對德育工作的創新和前瞻性改革了。
3.德育方法粗暴簡單
因為長期對德育的忽視,中職學校的德育隊伍普遍素質不高,教育方法與途徑過于簡單。在面對學生時,主要采取“約束、壓抑、控制”等粗暴的方法,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這樣的教育是否能被接受,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造成師生間的隔閡,導致學生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抵觸情緒。
4.德育評價主體單一
目前,中職學校在對德育效果進行評價和判定時,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依然實行的是傳統的由班主任或輔導員進行評價的方法,這種評價方法限制了德育評價的主體范圍,導致評價結果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真實的情況。因此,也不能正確評估學校的德育質量。
二、中職學校德育過程實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中職學校管理者對德育的價值缺乏正確認識,僅僅將德育工作作為“教學的保障和輔助”,口頭上雖然表示重視,實際行動上卻缺乏誠意。有些領導甚至認為開展德育工作是浪費教育資源,是放松專業知識和技術教育的“不務正業”的行為。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是來自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校方面忽視了培養綜合素質的重要性,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2.生源因素影響
高校、高中的擴招行為,導致了中職學校的生源緊張,為了完成招生和教學任務,中職學校普遍降低了招生標準,導致了招生對象成分復雜,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又形成了社會對中職生的偏見,“低分數群體”、“弱勢群體”成為中職生的代名詞,加上本身的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低,使得中職生產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也影響到了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3.社會因素影響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社會轉型以及多元價值取向對傳統觀念造成了極大挑戰。受市場經濟追求利潤、強調物質利益的影響,以及社會不良思潮和網絡文化的滲透,學生在樹立價值觀的過程中變得非常迷茫,使得中職學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難度變得更大。
三、加強和改進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1.明確德育層次,構建德育目標
在教學工作中,中職學校領導應正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針對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在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學生的品德發展需要,構建多層次德育目標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合乎學生需求的德育項目,使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更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從而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2.整合德育資源,更新德育內容
要實現德育過程的實效性,必需整合教學資源,積極推進德育課程的改革,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教學要求,有針對性的設置德育內容,實現思想品德教育內容與職業教育進程以及學生自我成長需要的密切配合。
3.注重德育主體,探索德育方法
學生是中職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體,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落實工作時,必需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德育方法上,應選擇能被學生認同和接受的方法,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
4.完善德育制度,創新德育評價
德育評價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對調節、優化德育過程,促進學生自我成長有良性的推動作用。因此,中職學校應積極完善德育評價制度、制定評價指標。在進行這項工作時,應實現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全面評估與重點評估的有機結合,融入社會、家庭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使德育評價的結果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德育學習成果,為學生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意見,從而增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四、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方法
1.中職德育應與職業培訓相結合,重在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
比如利用比較有影響的真實事件,使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講解“產品質量法”時,教師可以將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的資料進行整理使用,讓學生認識到保證產品質量、加強質量監督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就業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
2.中職的德育要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
如在講解“通過職業活動反哺父母,回報社會”的課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幫助收集各自父母工作、勞動時的照片,然后使用這些素材制作視頻短片,配上如《感恩的心》《春泥》等表達對父母恩情的感動和回報的音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在動聽的音樂中觀看父母勞動時的照片,體會父母的辛苦,這比教師在課堂上干巴巴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五、結語
在中職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職學校應該把德育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教學任務來抓,不斷思考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方法和對策,才能更好地完成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林春成.中職學校德育現狀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v.4;No.2412:29-30.
[2]李雪清.中職學校德育失效歸因分析及對策[J].職業,2012,20:56-57.
[3]瞿道航.中職學校德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教育,2014,No.858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