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 要】新課改中提倡對民族民間體育資源的重視與引入,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屬于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的重要體現。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努力為中華民族振興做出更大貢獻。本文試分析民族民間體育文化面臨的窘境,體育教學對傳承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及高中體育教學引入民間體育項目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體育教學;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有效途徑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體育文化資源豐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表現出來的諸如趣味性、簡便性、娛樂性和健身性等特點符合學生的自身需求,也符合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如果民族民間體育項目能夠進入高中體育教學課程的課程中,就能夠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所以研究其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成為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在體育教學中應用面臨的窘境
通過對我縣19所中學進行調查:將民族民間體育列入校本課程的學校為0所,教學計劃中有的9所,列入運動會的4所,偶爾開展的4所,從未開展的6所;再通過對全縣480名中學生進行了解與喜愛度調查,有427人有所了解,占88.95%,希望在教學中開展的339人,占70.63%,無所謂和不喜歡的141人,占29.38%。通過以上數據顯示,模塊教學中開設民族民間體育模塊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然而,諸多學校教學在這一領域還是一塊處女地。
民族性與世界性、時代性相結合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特點。遍覽世界各地學校教育中的體育教學,都是把自身民族民間的優秀體育項目作為中學階段體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加以繼承和弘揚。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的形式與內容大部分是吸收國外的,頗具有鮮明的世界性特點。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我國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體育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較小。
我國民間體育資源豐富,其不僅有利有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簡單易學。但經調查發現,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參與民間體育活動的人數和項目在遞減。[1]雖然,教師對民間體育項目進入校園表示很支持,并肯定民族民間體育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民間體育在體育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但是師資、場地設備及民間體育資源還需進一步的整理與開發。
且目前能熟練掌握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教師很少,也沒有專門關于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體育教材可以應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多不被重視,幾乎不會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出現在學生的體育課程中,縱然有部分涉及,也不過是作為課堂教學中的輔助教學內容出現。
二、高中體育教學引入民間體育項目的方法與途徑
民間體育項目進入體育課程時要善于進行創新利用,在進入體育課程之前,教師應加強民族民間體育的學習研究,同時根據高中生的特點對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學生容易接受并喜愛。經過創新改造后的民間體育項目必須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知識需求、情感態度、生活經驗、可接受性、價值觀和實用性及培養目標等各方面的情況。
同時,根據學校的環境條件、地域特點、學生情況等進行有選擇的應用。將民間體育項目作為中學體育教學內容,要注意融入現代體育觀念,合理地吸收與消化其他地區輸送來的營養成分,使它符合時代性并具備中華民族特色,從而使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獲得更為強大的活力。[2]中西兼容的教學模式,既能傳承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寶貴精神,也能取其精華吸收外國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培養新型的體育人才。
三、高中體育教學引入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意義
民族民間體育項目要獲得自身的發展,我們要意識到體育教學是傳承與弘揚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高中體育教學引入民間體育項目就變得尤為重要。我國民族民間體育項目中蘊含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因素,是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好的載體。通過民間體育項目在高中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深入開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掌握一種簡單易學的健身技能,養成愛好體育鍛煉的習慣。
四、結語
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蘊藏著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民族情感的深化及民族向心力的凝聚,表現出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內涵。傳統體育文化能夠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全民健身活動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體素質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民間體育項目進入高中體育課程教學中,不僅是時代的召喚,同樣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任務,我們有義務在充分繼承與有條件創新的基礎上,努力保持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吸引住世人的眼球,重建傳統體育文化體系,使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在不斷創新中獲得真正的發展,并通過體育教學為載體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王代代.民族民間體育教學開發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
[2]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