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霞
【摘 要】漢語拼音對于剛入學的農村小學生來說顯得抽象、枯燥,但這一教學內容卻是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識字、學習課文的基礎和起點。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抓好拼音教學,不僅關系到如何搞好以后的識字教學,更關系到學生樹立怎樣的語文學習的觀念。文章結合多年教學實踐,主要針對當前農村小學拼音學習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漢語拼音;學習障礙;對策
漢語拼音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起點,是推廣普通話學習的語音基礎,是識字的一塊“敲門磚”和閱讀的一把“金鑰匙”。但目前農村小學生對漢語拼音的學習不容樂觀,期待改觀。文章結合教學實踐,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
一、當前農村小學生漢語拼音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
1.拼讀方面不足
一是農村小學生讀聲調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調值不到位,如上聲的特點是音高最低,音長最長,而有些學生卻讀得音長較短,讀成比較高的調子。二是對平舌音、翹舌音的讀法混淆,前后鼻音分辨不清,導致讀不到位、不準確。
2.聲韻母區別困難
一是農村小學生對形近的聲母、韻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二是對部分整體認讀音節掌握有困難,如yuan、yue、yun、ye等當作一般音節來拼讀。
3.拼寫規則不清楚
一是在學習j、q、x與u相拼省寫u上兩點的拼音規則后,學生干脆把n、l與u相拼也省去u上兩點。二是拼讀韻母ian的音節時有困難,相拼時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與an拼,如l──i──an,學生錯誤地拼成lan。韻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聲母進行拼寫的時候,應寫成iu、ui、un,而很多學生卻仍把中間的字母拼寫上去。再如以“i”開頭的韻母,如拼寫時前面沒有聲母,應把“i”大寫,如“業”應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二、農村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存在障礙的原因分析
1.受方言的影響
農村學生平時在家庭、社會上聽到的都是地道的貴州方言話,在這樣的方言環境中生活,天長日久,其聽覺神經就會對這種方言的感知比較熟悉和固定,如果要學習普通話的正確發音,其聽覺神經則往往顯得反應遲鈍,不能準確地分辨出讀音。如:有的學生平舌音、翹舌音的讀法混淆,有的學生前后鼻音分辨不清,導致讀不到位、不準確。有的學生聲調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調值不到位,如上聲的特點是音高最低,音長最長,而有些學生卻讀得音長較短,讀成比較高的調子。哪怕是反復聽老師發音,但仍然發不準。
2.受漢語拼音自身難度影響
漢語拼音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難讀、難記、易混淆、易忘記。一年級新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學會聲母、韻母、聲調,既能準確地拼讀音節,讀準音調,拼讀又要一定的速度,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形近的聲母、韻母比較多,如b、d、p和q這四個聲母,僅因半圓位置不同而導致發音不同,而半圓的位置與聲母本音之間又沒有本質聯系,給學生識記造成一些困難。還有t和f,p和q,ei和ie,iu和ui等形近的聲母、韻母,學生一時也很難分辨清楚,有的甚至到三、四年級了還會出現辨別不清時候;又如:yuan、yue、yun、ye.部分整體認讀音節掌握有困難,這些對農村小學生來說都過于抽象和深奧,只能靠死記硬背,影響了記憶效果。
三、提升農村小學生有效學習漢語拼音的策略
1.寓教于樂,激發學習興趣
研究表明:小學生注意的穩定性7—10歲兒童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這就需要教師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課時采取各種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上。例如“編一編兒歌、猜一猜謎語、做一做游戲、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來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拼音的積極性。如在教學復韻母“ai、ei、ui”時,設計“快樂大轉盤”、“接力小火車”、“郵遞員送信”這三個游戲。在教學生讀拼音時我用“接力小火車”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及時矯正發音;接著在學生讀會的情況下,筆者利用拼音卡片讓學生玩“郵遞員送信”的游戲;在復習鞏固階段則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玩“快樂大轉盤”的游戲。就這樣學生在歡樂輕松的氣氛中完成拼音教學任務,熟練掌握“ai、ei、ui”三個復韻母的正確發音。
教學中發現當拼音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學生識記存在一定的困難,可把拼音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它與學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聯系之后,學生會學得快樂,記得輕松。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這一課時,抓住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了一個故事:“zh是媽媽,i是他的寶寶。有一天媽媽帶著寶寶去逛街,寶寶很調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離開媽媽,結果迷路了。寶寶找不到媽媽,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后來在警察叔叔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媽媽,小i緊緊地抱著媽媽說,媽媽,我要永遠和您在一起,再也不離開您了。”聽了這個故事,學生們都知道整體認讀音節不能分開拼,然后舉一反三,自然記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整體認讀音節表的最后九個音節(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讀起來沒有什么規律,許多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今天好不容易記住了,默寫正確了,可過了一段時間又把“知識還給了老師”,這種情況讓筆者頭痛不已。后來我試著把音節順序改變并加上聲調,突然驚喜地發現它可以變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即“因一夜雨,無圓月云影”。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與此句相配的圖片,問學生:“圖片上畫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地上濕漉漉的,好像下過雨,夜空漆黑,連月亮和云朵都沒有。”于是我趁機出示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讓學生拼讀記憶。
2.引導參與,讓課堂動起來
在拼音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導、挖掘,孩子們的表現欲就會得到完美的體現。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較多,如f—tb—dp—qn—ml—i—j等。為了讓學生分清這些字母,記準記牢,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察字母形狀自己編歌訣來輔助記憶。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智慧的火花四濺,使抽象的符號化為具體的語言,分清了并記牢容易混淆的字母。
3.舉一反三,培養拼讀能力
拼音教學以掌握音節為重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生掌握聲韻成音的規律,熟練掌握拼音的方法,從而達到掌握學法、舉一反三的目的。課文中最早出現音節拼讀的是第3課“ba”,因此這一課也可以稱為“拼讀音節起始課”。筆者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看懂拼音方法圖(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后演示聲母“b”和單韻母“a”兩音相碰成一個音節“ba”,接著聽老師范讀,感悟兩拼音音節拼音方法“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然后讓學生練習拼讀,體會拼讀方法。教三拼音節時,采用“三拼音,要記牢,中間介音別丟掉”的歌訣引路方法,就能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4.鞏固應用,提高拼寫能力
短時間的學習并不能立竿見影,必須經常練習,長期鞏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拼拼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拼一拼同學家人的姓名等。平時要鼓勵學生課余多讀注音讀物,每周交流評選“閱讀小標兵”,提高學生的拼音能力,豐富課外知識,積累詞匯。在讀的基礎上,還可以指導學生每天寫一、二句話的日記,寫不出的字可用音節代替。通過讀和寫的訓練,既有利于拼音知識的鞏固應用,又在學習拼音的同時認識部分漢字,把學拼音、識漢字、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獲得成就感,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在漢語拼音的學習過程中,只要善于把干巴巴的抽象符號變活,善于尋找規律,善于抓住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教學,就可以使初入學兒童愛學、學好漢語拼音,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德春.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拼音教學[J].新課程.2011年04期
[2]楊伶燕.淺談小學語文拼音教學[J].學周刊.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