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寒
【摘 要】多媒體技術為現階段信息技術領域當中最為活躍,發展最快的一項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教育領域當中。現階段,教學中還存在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但并未同一些新的教學模式進行結合的問題。本文將簡單分析多媒體技術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現階段,我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發展比較快并且非常活躍的一項技術就是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新一代電子技術競爭及發展焦點。在多媒體廣泛并快速地被應用到教學當中的時候,有效促進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從而使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日益多樣化。
一、簡單分析多媒體技術及多媒體教學含義
所謂的多媒體,也就是指多重媒體,簡單理解就是直接作用在人的感官的圖形,文字,動畫,圖像,視頻和聲音等多種媒體的統稱,也即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及傳遞方式。而多媒體技術則為將圖形圖像,文字,音頻視頻,動畫等等媒體利用計算機的方式進行數字化采集,獲取,加工處理,存儲及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
多媒體教學主要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按照相應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對象特征,利用教學設計,對現代教學媒體加以合理地選擇及應用,用多種媒體信息進行教學,在學生身上產生作用,結合一些傳統的教學手段,構成科學教學過程,最終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1.在建構主義基礎上的多媒體教學
在建構主義中,知識并不是通過相應的教師進行傳授的,而是相應的學習人員在特定情境也就是社會文化背景中,利用學習伙伴及教師的幫助,通過一些必要的資料,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建構主義主張在相應教師的指導中及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學習,簡單來說,即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性作用,同時并不忽視教師指導性作用,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并促進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并不是傳授和灌輸知識的人。學生為信息加工主體,為意義主動構建人,并不是通過外部的刺激進行一種被傳授和被灌輸的人。在建構主義當中,學習環境包括協作,情境,會話及意義建構這四個因素,多媒體技術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應用就可以理解為:以學習者作為中心,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通過相應的協作,情境,會話等要素讓學生們充分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學生快速地構建起所學知識。
2.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應用多媒體技術
在建構主義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有這樣幾方面的意義:
(1)有效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建構主義當中,情境為學習環境一個重要的因素,更是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越來越重視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創設真實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文本,視頻,圖片,聲音等各種形式相互融合,然后鏈接同所教內容有關的資料,這樣學生就能直觀的認識到相應的教學內容,實現情境創設目標。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應多媒體技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從而讓學生進行學習的時候運用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通過多方位、多角度體驗,感受,理解并運用自身知識,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思維。
(3)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將教學過程需要的多種錄音,錄像,數據,事例等濃縮到一個個課件當中,還能將那些同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利用多媒體手段加入到課件當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學習到更加豐富的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三、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原則
1.尊重學生的中心主體地位
建構主義提倡學習的本質為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構建知識的過程,而教師僅僅是協助者,學生為建構主體,一定要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積極主動地參與,這樣才會構建出真正屬于自身的知識。進行多媒體教學設計的時候,其出發點應放在令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并在不同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方面,按照學生自己行動獲得的反饋信息認識客觀事物,并相處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高度重視協作性
在建構主義當中,學生同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被看做是理解相應教學內容的關鍵環節,學生構建起來的對事物的理解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不同個體之間的會話和協作能夠使學生看到其他不同構建結果,有利于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四、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多媒體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教學當中。相應的教師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積極拓展思路,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新的教學模式當中,如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通過科學的方法使二者能夠有效融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羅萍.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學運用中的思考[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04)
[2]金晉,陳娟,郭玉英.基于建構主義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初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07)
[3]楊曉燕.大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的定位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