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摘 要】幼兒正處于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他們的學習能力能強,好奇心重,喜歡模仿,正處于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幼兒通常還不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自控能力差,如果沒有合理的教育,就很容易養成不良習慣。因此,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重視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為幼兒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方法
嬰兒時期結束以后,幼兒的自主性開始發展,他們對社會充滿了好奇,喜歡模仿各種事物,學習知識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這個時期的幼兒還沒有基本的判斷是非和辨別危險的能力,如果成人為其提供了不良典范,就會對幼兒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好的習慣不僅能夠促進幼兒智力、體力的健康發展,還可以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合理的引導和教育幼兒,幫助其健康成長。
一、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內容
1.飲食習慣
生活中經常看到孩子厭食、挑食的現象,很多家長只能通過威脅、物質誘導等方式,強迫孩子吃飯,導致非常疲倦。沒有好的飲食習慣,幼兒的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家長應該嚴格管理幼兒的一如三餐,教導他們飯前洗手、飯后漱口、好好吃飯、少吃零食,避免病毒細菌的侵害[1],還能夠減少垃圾食品的攝入。
2.作息習慣
有規律的作息習慣能夠起到約束和管理的作用,幼兒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應該按時睡覺、起床,以保證正常參與其他活動,良好的作息習慣對以后孩子遵守紀律和社會秩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明習慣
家長和教師應該培養幼兒文明禮貌的習慣,包括見面打招呼,買東西排隊等,教導學生尊重別人,這不僅僅是文明社會要求,還是一個人道德發展的要求。文明習慣包含的方面比較廣,家長應該全面的教導,讓幼兒學會道謝和道歉,成為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
4.衛生習慣
衛生習慣包括刷牙洗臉、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等,這樣能夠降低細菌對幼兒的侵害,減少感冒或者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教師和家長在進行衛生教育的時候,應該通過改變幼兒的觀念、明確細菌的危害等方式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衛生清潔活動[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身體健康。
5.安全教育
當前,兒童的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拐賣兒童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家長應該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教導他們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能吃,遇到危險要大聲呼救,提高他們的警覺意識。但同時,家長應該注意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恐嚇或者嚇唬孩子。另外,家長應該教會幼兒合理的用電、用火,傳授他們必要的防護措施。
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和措施
1.教師承擔起自己的培養責任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幼兒教師和普通的教師相比承擔的責任更大,其一言一行都在感染著幼兒,幼兒教師的日常授課內容非常多,包括繪畫、閱讀、體育、算數、音樂等,全面發展的理念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這也為教師增添了教學壓力。幼兒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出現矛盾時,教師應該發揮表率作用,基于事實,給予適當的獎勵和懲罰。幼兒思維不具有可逆性,其接受教育和消化知識的能力比較差,教師應該抓住時機,通過和學生的平等交流傳達給他們正確的是非觀。
如今,幼兒教育一直都是社會各界的關注重點,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通過言傳身教達到感化學生的目的。課余時間,教師應該加強學習,為自己及時“充電”,了解優秀的育兒方法,將可借鑒的部分添加到自己的教育模式中[3]。教師的觀念應該跟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避免故步自封,阻礙幼兒的發展。同時,教育應該選擇適當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是一個“指示者”或者“教書匠”,通過平等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
2.家長及時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很多幼兒的行為習慣和家長非常相似,有人說這是遺傳,其實不然,這種現象是因為幼兒與家長朝夕相處,不斷地模仿他們的行為所導致的。幼兒的觀念和行為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家長與幼兒相處的時間最長,因此影響效果最明顯。因此,幼兒家長應該及時的改正不良習慣,尤其是吸煙、喝酒等行為,應該避開幼兒。同時,家長應該注意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能體罰或者是大聲責罵,盡量選擇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培養幼兒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在遇到一些特殊問題時,家長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4],給幼兒做一個好的榜樣,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例如,在去超市之前,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交流,記錄下來想要買的東西,然后按照記錄的內容挑選商品,這樣就能夠避免幼兒無計劃購物,控制開支。
3.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
家長和教師應該為幼兒創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理解秩序的概念,懂得怎樣放置物品,培養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環境要求裝飾擺設和空間顏色的協調一致,以素雅、干凈為標準,也可以根據幼兒的喜好適當的添加卡通人物畫像或者稍微夸張的壁紙。研究表明,一個總是生活在藍色和白色空間里的人,比一個生活在紅色和黃色空間里的人,更加安靜、沉穩,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家居裝飾,營造一個舒適、自在的環境。家長可以定期分配給幼兒一些打掃任務,包括掃地、疊被子等簡單的家務,培養學生定期清理、講究衛生的意識,同時起到促進家庭交流的作用。
4.從日常生活入手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就完成了成長的目的,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從日常細節入手,小到吃飯睡覺,大到學習交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導他們按時睡覺,按時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和小伙伴之間要懂得分享,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都對幼兒的心靈有很大影響。另外,由于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嬌慣孩子的現象很常見,家長對幼兒一味的獎勵,不僅沒有起到促進作用,還可能導致幼兒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阻礙了其健康成長。家長應該進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教導孩子懂得舍棄,因為社會上無奈的事情很多,家長的“保護傘”不能保護孩子一生,他們需要自己走路,自己感受,自己消化生活的酸甜苦辣。
5.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幼兒本身沒有行為習慣這一概念,因此在進行某項行動時常常是無意識的。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的觀察幼兒的心理狀態,了解他們的煩惱和愿望,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幼兒的身心發展存在著固定規律,家長應該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積極的實踐,利用各種教育機會對幼兒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具體內容如下:①堅持原則,嚴格執行,家長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和原因,依據道理行事。②持之以恒,貴在堅持。制定教育規劃不難,難在長期執行,家長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對孩子負責。③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教育,不能嘲笑、諷刺、挖苦,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參考文獻:
[1]賀琛蓉.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學周刊,2014,02:238.
[2]張琪.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1:187-188.
[3]鄧平.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J].文教資料,2013,02:149-150.
[4]王巍.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1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