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農村學校在使用新目標英語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比較突出,學困生人數明顯增加,給英語教學目標達成造成較大影響。本文從英語早期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入手,尋求相應的轉化策略,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較好效果。
【關鍵詞】英語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
學困生是指那些在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知識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開發,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能力、方法不能達到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七年級學生才剛剛進入他們人生的正式學習英語階段,以后的學習生涯還相當漫長,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顯得非常重要。
一、農村初中英語早期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1.社會、家庭方面
社會是學生成長的最大空間和最典型的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對學生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如電視、電影、電子游戲等娛樂設施誘惑著廣大中學生,使他們不能全心身地把精力投到學習上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最好的老師。有些學生的父母關系不和或賭博,子女無人教養,缺少溫暖和樂趣,導致其對前途喪失信心。有些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子女交給祖輩帶養,他們成了“小皇帝”,過分溺愛,袒護和放縱,致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的壞習慣。這給學校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農村小學對英語課的認識
在農村小學還沒有完全開設英語課,有的即使開設也是形同虛設,為了升學,教師們舍不得把時間浪費在“副科”上。另一方面,農村小學沒有專職的英語教師,上英語課也是為了應付。這樣導致學生在小學時就對英語有疏遠感。有的甚至認為“我又不出國,學不學英語無所謂”。因此,對于農村七年級學生來說,幾乎無英語基礎可言。
3.教材方面
新目標英語起點高,難度大,主要是針對已經學了三至四年小學英語的學生來編寫的,詞匯量較舊教材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平均每節課需要新授10個左右的生詞,許多教師覺得無法處理,學生更是把背單詞當作一大絆腳石。同時在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超前的語言現象,包括一些學生從未接觸過的句式和語法點。
4.教師對學困生的認識
中考是衡量教學的重要標準,學校教育被簡單化為教學、升學。教師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少數學習優等生上,放松甚至放棄對學困生的教育。農村學校一般每班有五六十人,教學中不利于師生的交流,以及信息的反饋,教師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導致有的學生被“遺忘”。特別是學困生,有時候教師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遷怒、急躁,訓斥,甚至說出侮辱人格和傷害自尊心的語言;時時向家長及班主任告狀,時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抱怨。教師缺乏與學生溝通、理解,師生形成對立,學生從厭師發展到厭學。
5.英語學習的環境
農村中學沒有多媒體教室,依然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支撐著課堂教學。學生通常只有在英語課上進行英語學習,學生并不面對說話人,通常也不參與對話,即使有一些口語方面的輸出,但與真實交流相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單向的,其理解是通過做習題或教師上課獲得。這樣學生容易犯困,英語教學顯得力不從心。
6.學生方面
我們對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調查分析。英語學困生有以下共性:首先是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懂為什么要學,學習中怕吃苦、怕累或貪玩,學習不努力。其次,學習方法不得當,也是形成學困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學生雖然自己很想學,但學習方法不對,致使情緒波動大,思想包袱加重,成績上不去。
二、農村初中英語早期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成敗教育,捕捉“閃光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是憑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作出自我判斷的。我們要注意了解每位學困生的特長,愛好等情況,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當學困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教師要真誠地與他們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心靈之光,強化求知的內驅力。當學困生對英語產生自卑感與恐懼感時,教師要對他們作循循善誘,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引導他們正視失敗與成功,培養他們積極的意志品質。當他們出現錯誤時,教師要體諒學生,態度和藹、委婉地指出錯誤,并多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和進步,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可以對學生講“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等激勵話語,并鼓勵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師生融洽和諧,增強自信心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老師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決定學生學與不學、喜歡與討厭某一學科,這是一種感情遷移現象。因此溝通師生情感、達成師生間的雙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師要在課堂上以親切、友好、大方的教態及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教師在平時要經常主動接近他們,找機會與他們交談,和他們交朋友,給他們情感,以博得尊敬與信任。一次,一位學困生的衣領夾在里面沒有翻好,我順手把他的衣領翻好,并拍拍他的頭,表示親切。從那以后,我發現他讀書的聲音也響亮了,成績也有了進步。魯迅也曾說過:“小時不把他當人看,大了他也成不了人”。再差的學生也有自尊心,榮譽感,他們也非常希望得到老師的尊重和信任。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困生找回自尊,增強自信心。
3.學法指導,好習慣培養
就英語早期學困生而言,記單詞是他們的最大難題。教師應加強語音教學,進而加強對單詞記憶策略的指導。在七年級,我們每天抽二十分鐘訓練他們的單詞記憶策略。例如拼讀策略:學困生習慣用機械重復的方法記單詞,這種方法耗時大,效果差,往往是暫時記憶。對于新課程單詞量猛增的情況下,單用這種方法遠遠不夠。絕大多數的英語單詞是符合讀音規則的,在教新單詞時,我先讓全班學生拼出單詞的讀音,然后叫學困生來拼,對于讀音簡單的單詞,就直接讓他們來拼。
4.教法多樣,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多少,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學困生他們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加以誘導,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5.溝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為學困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英語學習環境,作為家長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家長要激勵孩子學習英語。當孩子學習進步時,家長應該鼓勵;當孩子受到挫折、失敗時,家長不應該發脾氣訓斥孩子,而應該幫助孩子去尋找問題的原因,提醒孩子吸取經驗和教訓,有目的地督促孩子克服困難,堅持學習英語。第二,在家里制作英語標簽。如在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電器、家具和生活用品上張貼一些與英文對應的標簽,在臥室的墻上張貼一些英語諺語、兒歌等。第三,到書店購買與孩子學習相關的書籍和學習工具,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總之,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引導孩子總結英語學習的經驗、教訓和方法,使他們少走彎路,早日摘掉學困生的“帽子”。
英語學困生雖然有一些共同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為此,我們需要做大量耐心細致的個性化的轉化工作。我們不能期望轉化學困生的工作一勞永逸。對學困生的情況要“反復抓、抓反復”,只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學困生的行為出現反復時,轉化學困生的信念和決心才不會動搖,轉化學困生的工作才不至于半途而廢。
參考文獻:
[1]林崇德.《英語教學心理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3]蘇雁.《對癥下藥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載《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
[4]于凱濤.《對初中英語新課改的憂慮與反思》.載《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年第1期
注:該文為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課題《學困生轉化策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