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春
摘 要: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探究。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加深學生的體驗,使他們具備高尚的道德觀,成為一個有愛心、樂于助人的人。教師在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時,要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意識,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教學策略;學習主動性;多媒體;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6-00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40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從小學生的興趣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體會和感悟,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習慣,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他們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主動探究和分析,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取得實效。
一、創設師生互動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要作用,對學生灌輸教材中的知識點,認為知識點講解得越細,學生掌握得效率越高。因此,在教學中,經常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座位上聽。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積極,不能有效掌握教師灌輸的知識。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學生成為了課堂的學習主體。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他們能根據生活經驗和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意識,讓他們了解到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并把這些認知反映到行為習慣上,使他們具備高尚的道德認知。
二、創設表演情境,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很多和社會現象密切相關的事件,在讓學生分析和探究這些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通過深入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行為和思想,能讓學生深刻領悟到正確文明的行為和做法,有效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喚起他們的道德責任感,讓他們在生活中用正確的思想和行動來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品德高尚的人。在品德與社會中,有很多正確和錯誤的行為對比,讓學生通過對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的表演,使他們明確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的表演探究中取得實效。
三、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于思考才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需要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和分析,促進他們品德與社會能力的有效提高。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從教材內容的重難點出發,使問題和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同時,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積極地調動已有知識來進行分析,讓他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道德品質,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例如,在教學《我和鄰居》時,教師可以讓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問題:你認識你的鄰居嗎?如何形成友好的鄰里關系?如果你還不認識自己的鄰居,在放學之后來認識他們吧!通過和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的提出,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好奇心,他們迫切地想要知道要學習的新內容,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四、結合多媒體教學,創設豐富生動的教學課堂
多媒體具有直觀的教學特點,能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生動的圖片和視頻,運用多媒體創設的直觀教學情境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在多媒體創設的趣味課堂中,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并積極思考,能從對教材內容的表面理解過渡到理性思考,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知識基礎來進行教學設計,讓他們通過聽、看、想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探究。在輕松、快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居家的安全與保護》時,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防火、防電、防中毒的知識,在直觀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學到在家里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然后讓學生探究,在陌生人敲門時應該如何做?在直觀有趣的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高漲,他們在積極的探究和討論過程中,掌握了教材中的內容,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五、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行動中提升道德素質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還要注重實踐教學,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例如,在教學《我和同學》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說和做來感受同學之間的友誼。在說的環節中,讓每個人說說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友誼,發生過哪些感人的故事。讓學生意識到同學之間要相互理解,對待他人要寬容,要學會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困難。在做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加深對同學之間關系的認識,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例如,開展班級大掃除活動,同學之間互動幫助完成任務;讓學生結對子,在學習上互幫互助等。通過過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加深了學生的體驗,能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道德意識,使他們成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創設趣味性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在各種情境中進行思考和體會,加深他們的體驗,使他們的道德素質獲得提高。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教師要把理論教學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結合到行動上,實現高效的品德與社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