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敏+黃春霞+龍昱+陳琳
摘 要: 通過“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提高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結合指導的2個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經驗,談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選題、設計和實施。
關鍵詞: 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 選題 設計 實施
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其作為一種教育指導思想受到人們的重視[1]。對于醫學生來說,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2]。
從2007年開始,我國教育部正式啟動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該計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其目的重在推廣研究性學習及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3]。隨后,各省及各高等院校啟動了省級或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但無論是哪種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都必須是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主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自主選題、自主設計、獨立準備和實施試驗、分析處理數據、獨立撰寫論文和報告等工作[4]。
我校12級臨床專業李桃花、13級臨床專業杜晴晴等10位同學已完成2項校級大學生創新課題,現結合該2項課題的經驗,談談大學生創新課題的選題、設計和實施。
一、選題
選題是從事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同時是最關鍵的一個階段。有創意的選題和合理的設計,是科研實施的前提。選題之前,要思考如下問題:想做什么?為什么要做?怎樣安排時間?如何做?在思考這幾個問題的同時還要閱讀參考文獻,幫助思考和解決上述問題。好的選題往往具備以下特點:①選題要有創新性,很多大學生選題時,為了避免重復前人的工作,而選擇一些看似很難解決的問題,這些課題往往憑借他們現有能力很難完成;可以試著尋找那些前人解決不徹底的問題。②選題要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大多數大學沒有科研經驗,如對選題不感興趣,是很難完成的。如李桃花等和杜晴晴等這兩組同學在申報課題時都已經完成了大部分醫學基礎課程(含實驗),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學會了一些基本的生物醫學實驗方法??紤]科研工作臨床價值的同時結合他們的興趣,最終確定選題。③選題難度要適中,要結合現有實驗條件和能力。④選題要揚長避短,要結合本專業特點,發揮專業優勢,如醫學生選題要結合臨床。⑤選題要符合國家政策法規,不能違背當今社會基本的背倫理道德。
二、方案設計
在選題確立后,就要結合理論知識動手設計實驗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遇到具體問題時及時與指導老師交流溝通,共同探討,改進研究計劃。因為大學生的課題研究是利用課外時間來做的,不能耽誤課程學習,因此,能否合理有效地統籌時間,安排好實驗進程,也是大學生在方案設計中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即主要解決時間、人力及資源這三方面的問題。就時間而言,作為全日制本科生,要根據本學年的課程設置,利用課余休息時間進行課題研究,盡量讓實驗連貫。人員安排方面,就以往眾多立項的項目來看,均以團隊形式進行申報。每個項目組組員來自不同班級甚至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這2個實驗小組都是由5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組成,也是來自不同班級,空余時間不同,因此部分實驗內容是小組共同完成的,而對部分實驗內容進行了分工,保證了實驗順利進行。在分工合作中,團隊成員的團隊合作意識得到強化。實驗和其他資源方面,實驗儀器設備都有項目負責人提前預約使用,通過預約,節約了人力物力。僅憑項目配套經費,很難完成實驗和論文發表,作為指導老師,我和項目組成員共同努力,解決了經費的問題。
三、項目實施
創新項目的順利實施需要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作為保障,需要指導教師的有效督促。李桃花、杜晴晴等10位同學開始科研時,要適應新的實驗方式和環境。項目研究過程從設計到實施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實際理論知識,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學習新的技能。要及時與指導老師溝通,遇到問題共同探討,進一步完善計劃。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課題組成員不斷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是以項目為依托,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創新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絕好的社會實踐機會,如何更好地實施,如何加強指導教師與團隊成員及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如何解決項目實施時出現的各種矛盾,在今后實踐中還需要不斷摸索。
參考文獻:
[1]羅超.對于大學生創新課題的選題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
[2]何玉玲,王嵐,李莉,等.國家大學生創新課題學生創新理念培養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04).
[3]汪義菲,韓立赤,向彬.論本科生在創新課題中培養科學嚴謹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
[4]沈田,王秀嬌,皮斌,等.以大學生創新課題項目為導向的八年制早期科研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09).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項目編號:湘教通[2014]247號-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