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 郭晴
?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的創新與傳統銀行的應對
鄭州大學郭晴
摘 要:“互聯網+”作為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通過互聯網平臺、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相連接,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金融行業應抓住“互聯網+”的契機,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服務能力、營銷能力等全方位的創新。傳統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應立足于自身優勢,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加快轉型步伐。基于此,筆者對“互聯網+”背景下金融業的創新路徑展開了分析與研究,提出了我國傳統銀行的應對策略,以期為我國金融業更好地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業創新傳統銀行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帶動各行業創新的發展目標,成為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與新優勢的重要舉措。在網絡經濟時代,“互聯網+”代表新經濟形態下的社會生產力特征,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趨勢,是網絡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互聯網+”帶來的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技術進步,為金融行業的創新創造了機遇。互聯網企業與商業銀行應立足各自優勢,在競爭中謀求合作,為客戶帶來更為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打造雙贏的新局面。
1.1挖掘數據價值,實現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
“互聯網+”所提供的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將龐大的數據資源聚集起來,使不對稱、金字塔形的信息結構扁平化,有利于構建銀行數據服務體系并進行深度挖掘,不斷適應并創造客戶需求、增加客戶黏合度,拉近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業務關系。通過對海量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尋找數據與客戶體驗的關聯性,通過用戶的反饋及時調整產品設計,發揮迭代效應,不斷推出關注用戶體驗、真正有競爭力的差異化金融產品。依托“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數據與信息流,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產業聯盟平臺,為用戶提供全面的行業信息、精準的金融產品,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智能化的金融產品銷售服務,實現精準營銷定位。
1.2發揮長尾效應,搭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臺
互聯網金融開放生態、雙向互動的特征,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支付等技術手段的應用,使海量的中小企業逐漸成為銀行的主要客戶。通過數據的挖掘與有效的分析,對中小企業融資實施個性化方案,發揮長尾效應,增加個性化有效客戶群。應發展基于線下擔保、數據開放的P2B模式,針對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投資者將資金轉入第三方托管機構賬戶,同時借貸企業向擔保公司提供線下抵押品進行反擔保,經P2B平臺審核通過后,發布融資信息。由此為有理財需求的個人投資者和有借貸需求的中小微企業搭建橋梁,有利于分散P2B平臺融資風險。信用等級作為企業的一個重要憑證,是企業融資成功的關鍵。互聯網金融模式通過為供求雙方提供網絡平臺,使資金供求雙方能夠順利完成信息匹配、定價與交易,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去中介化”。
1.3重視信用評價,構建完備的科學風控體系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數據統計技術能夠深度挖掘授信對象的信貸歷史、信用情況等,將網絡信用作為客戶分類、準入的參考標準,避免由于信用數據審核不嚴謹、信息不對稱出現網貸平臺違約、資金鏈條斷裂等問題。通過大數據深度和廣度的高度融合,將影響用戶信貸水平的因素考慮在內,如社交網絡信息、用戶申請信息等,實現信息的自動甄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電子商務平臺將客戶的網上交易年限、交易活躍度、交易對手評價等建立成一個信用體系和數據庫,形成企業的網絡信用。銀行在決定企業貸款時,將網絡聲譽與信用資本納入客戶分類與準入的參考標準,能夠有效弱化貸款風險和成本約束。
在需求個性化、信息批量化、媒介透明化的“互聯網+”時代下,傳統銀行業受到的挑戰日益顯現。一是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服務模式面臨變革。商業銀行的業務運作模式是銀行體系內部的自循環,未直接介入客戶的交易行為,導致銀行創新推出的產品往往與客戶需求有一定差距;二是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體制面臨挑戰。在日常經營中商業銀行通常出于風控、合規等自身角度考慮,嚴格的金融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消費權益過度保護,有悖于便捷化、高效化理念,影響客戶體驗;三是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臨弱化。在傳統的融資模式下,商業銀行作為媒介連接起供求雙方的信息鏈。但由于信息甄別繁瑣、供求匹配困難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影響企業融資效率、阻礙企業發展活力。因此,我國傳統銀行業應正視“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利用自身優勢,抓住時代機遇,加快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步伐。
2.1抓住“互聯網+”的契機,促進服務模式創新
商業銀行應明確自身的資金實力、客戶基礎、政策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有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積極推進服務模式的創新。推動支付方式從線下走向線上,打造以線上收單、電子現金支付為突破口的線上支付結算體系,實現“穩定、可靠、便捷”的支付理念。依托大數據挖掘的潛力與優勢,利用網絡環境整理信息、聚焦客戶需求,柔性化定制產品和服務、調整營銷組合,并運用資金流、信息流、商品流“三流合一”打造經營新模式,最終實現業務運行網絡化、服務營銷信息化的目標。由此,銀行業更容易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實施精準營銷、篩選符合條件的客戶以完成在線授信評價,有利于降低營銷成本和服務成本,全面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運行效率。
2.2發揮“技術先行”優勢,加強風險控制能力
商業銀行應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和重塑經營理念,將“科技興行”理念真正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加強風險控制能力,打造智慧銀行。在技術上實現規范化、標準化,逐步完善電子商務信用和傳統金融信用相互補充、線下和線上評估相互配合的風險控制機制,優化風險管理流程。電子商務平臺應發揮系統化和自動化優勢,融合統一管理客戶財務金融信息,并借助其廣泛的網絡可及度,實現對違約信息披露的線上與線下無縫對接,完成對違約行為從單純的經濟懲罰向斷絕融資渠道的懲罰轉變,提高企業的違約成本。設立網絡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和數據備份中心,通過提高網絡技術安全問題的解決能力,保證信息系統運行的安全與穩定。
2.3樹立合作雙贏理念,開創金融業競爭新格局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雙方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積極開發更加人性化的金融產品與支付工具,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商業銀行作為市場各方廣泛接受的合作對象,具有結算、咨詢等領域的天然優勢,并在信用中介和結算終端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核心作用難以被取代。互聯網企業掌握豐富的客戶資源與數據信息,能夠助力商業銀行通過數據分析感知和預測客戶需求,實現產業更新升級與智慧型經營。二者應在“互聯網+”的潮流下進行良性互動,各取所需、共同發展,由競爭走向合作,打造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
在“互聯網+”的引領下,我國金融業應積極創新發展方式、優化發展路徑,逐漸向低成本、優質化、高效化方向演進。商業銀行在此過程中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傳統銀行業應在牢牢把握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轉變發展理念,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與銀行核心業務,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業務水準、拓展業務渠道、創造客戶需求。傳統銀行業與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背景下應有長遠的眼光,在競爭中積極謀求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開創互聯網金融業態下各方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趙振.“互聯網+”跨界經營:創造性破壞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0).
[2]趙占波.移動互聯營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曹勝.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金融縱橫,2014(06).
[4]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5]宋首文,鄭天游,柴若琪.互聯網+銀行:傳統商業銀行模式的新突破[J].新金融,2015(06).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b)-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