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 李新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口腔醫學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52)
?
217例腮腺腫瘤的臨床及病理學特點分析
陳帥李新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口腔醫學中心河南 鄭州450052)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腫瘤的臨床和病理學特點,提高診療水平和臨床治愈率。方法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外科2013年至2014年經手術治療的217例腮腺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良性腫瘤175例,惡性腫瘤42例;男113例,女104例,多形性腺瘤109例,占50.2%,黏液表皮樣癌19例,占8.7%。CT+超聲及MRI+超聲檢查的腫瘤定性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6.7%、86.4%。術后暫時性面癱23例,永久性面癱8例,涎瘺27例,Frey綜合征21例,3例多形性腺瘤及5例惡性腫瘤術后復發,2例術后同側頸淋巴結轉移。結論腮腺腫瘤的發病狀況是良性高于惡性,男性略高于女性,良性腫瘤以多形性腺瘤為主,惡性腫瘤以黏液表樣癌為主。術前聯合輔助檢查能夠提高診斷準確率。腮腺腫瘤治療以手術為首選方式,術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關鍵詞】腮腺腫瘤;檢查;診斷;手術治療
在人體眾多唾液腺組織中,腮腺是最大的一對唾液腺,也是腫瘤發病率最高的唾液腺。腮腺腫瘤在人群中的發病比例約為1∶1 000 000,約占頭頸部腫瘤的2%~3%,占唾液腺腫瘤的80%,是臨床上的常見病[1]。由于腮腺腫瘤病理類型較多,且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復雜,術前明確診斷仍有一定困難。手術為首選治療方式,但術式的選擇與術后腫瘤復發和并發癥發生密切相關。因此,為更好地認識該類疾病的分布、構成、臨床表現等特點;同時也為更全面研究手術方式的選擇與患者預后及手術并發癥發生的相關性,從而提高診療水平,本文對2013年至2014年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217例腮腺腫瘤病例進行綜合分析,現將臨床資料及治療效果匯總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2013年至2014年因腮腺腫瘤住院且行手術治療的217例患者。以出院診斷為準,同一疾病重復就診者按1例計算。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2結果
2.1腮腺腫瘤的分類良性腫瘤175例,惡性腫瘤42例,良、惡性腫瘤比例為4.2∶1;男113例,女104例,男女比例為1.1∶1。發病年齡25~84歲,且良性腫瘤中位年齡47歲,惡性腫瘤中位年齡56歲。多形性腺瘤109例,占50.2%,黏液表皮樣癌19例,占8.7%。見表1。其他類型惡性腫瘤包括涎腺導管癌2例,淋巴上皮癌2例,嗜酸性細胞癌1例。
2.2臨床表現病程2個月~30 a。大多數腫瘤為圓形、卵圓形無痛性腫塊,動度可,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就診時主要是耳屏前或耳垂區漸進性增大腫塊。其中17例頸部觸及腫大淋巴結,10例患區疼痛,5例術前面癱,4例生長迅速且邊界不清,3例腮腺深葉腫瘤患者出現不同程度張口受限。

表1 217例腮腺腫瘤病理分型(n,%)
2.3檢查與診斷以術后常規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輔助檢查腫瘤定性診斷符合率如下:超聲:79.0%(98/124)、CT:78.1%(68/87)、MRI:81.5%(44/54)、CT+超聲:86.7%(26/30)、MRI+超聲:86.4%(19/22)、細針穿刺96.6%(28/29)(其中1例為嗜酸性細胞癌誤診為嗜酸性細胞腺瘤)、術中冰凍100.0%(23/23)。
2.4治療及預后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97例行腫瘤及部分腮腺切除術,59例行保留面神經的腫瘤及腮腺淺葉切除術,53例行保留面神經的腫瘤及腮腺全葉切除術。29例惡性腫瘤術后輔以放療或化療,8例腫瘤因面神經受累被部分切除,其中7例行同側根治性頸清掃。
病理證實術前10例面癱患者中,8例為惡性腫瘤,2例為多形性腺瘤合并感染;17例頸部腫大淋巴結中9例為惡性腫瘤轉移,8例為炎性病變。術后暫時性面癱23例,其中腫瘤及部分腮腺切除術者5例,保留面神經的腫瘤及腮腺淺葉切除術者19例,均在術后3~6個月內恢復;永久性面癱8例,均為惡性腫瘤累及面神經所致。涎瘺27例,口服阿托品并經加壓包扎治愈。Frey綜合征21例。3例多形性腺瘤術后復發,3例黏液表皮樣癌和2例腺樣囊性癌原位復發,并有2例黏表癌患者發現同側頸淋巴結轉移,行根治性頸清,現狀況可。
3討論
3.1腮腺腫瘤的診斷由于腮腺區腫瘤類型較多,臨床表現多不典型,臨床上常需行輔助檢查以明確診斷。超聲能準確的分辨出淋巴結的皮、髓質,有利于淋巴結與腫瘤的鑒別[2],所以超聲是最常用的輔助檢查。本研究術前行超聲檢查診斷正確率達79.0%,但超聲對病變廣泛或腮腺深葉的腫瘤效果不佳。CT、MRI能輔助明確腫物性質及腫瘤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CT+超聲或MRI+超聲檢查的定性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6.7%(26/30)、86.4%(19/22)高于單獨CT或MRI的診斷準確率,說明聯合檢查更有利于明確診斷。以往研究認為腮腺針吸細胞學檢查及活檢均有可能導致腫瘤播散及種植,但劉麗華等[3]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安全快速且良、惡性腫瘤定性診斷相符率分別為92.9%、91.7%。本研究細針穿刺腫瘤定性準確率達96.6%;術前穿刺有困難時可行術中冰凍活檢,以明確腫瘤性質,術中冰凍活檢23例,符合率100.0%,且均未見腫瘤播散及種植。
3.2Frey綜合征的防治Frey綜合征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手術切斷了腮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以及分布于皮膚血管、汗腺的交感神經纖維,術后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斷端發生錯位生長所致[4]。在預防Frey綜合征方面,鄧永強等[5]研究表明應用腮腺筋膜瓣和胸鎖乳突肌瓣+腮腺筋膜瓣覆蓋創面的效果要優于單獨應用胸鎖乳突肌瓣。劉廣毅等[6]通過分組研究證明腮腺腫瘤術中在創面上植入高分子生物材料作為隔離物,術后Frey綜合征的發生率從17.8%降到了0.0%;并且隔離物能填補腮腺組織切除后的凹陷,減輕術區的塌陷畸形,有利于美觀。本研究主要采用保留腮腺筋膜和術區填塞高分子生物材料的方式預防Frey綜合征,其發生率為9.7%,效果尚可。
3.3腮腺腫瘤手術方式的改進對腮腺良性腫瘤采取保留面神經的腮腺淺葉或全葉切除術的經典術式,復發率低,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多形性腺瘤常侵犯周圍包膜,手術不易完全切除,術后易復發。Witt[7]認為直徑小于4.0 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行腮腺淺葉切除術與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術后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更有研究表明腮腺多形性腺瘤體以外5~10 mm的正常腺體組織內切除腫瘤及瘤周腺體組織,即可根治腫瘤[8]。因此,現多提倡于腮腺瘤體邊緣1 cm外切除腫瘤的腮腺部分切除術,以減少術后并發癥。本研究腮腺部分切除術后面癱率為5.2%,遠低于腮腺淺葉切除術的32.2%,也證明這一觀點。李爍等[9]研究表明,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前提下,可以行保留腮腺淺葉的腮腺深葉腫瘤摘除術。瘤體大于4 cm或位于腮腺深葉的腫瘤仍需行腮腺淺葉或全腮腺切除術。
對于惡性腫瘤常因考慮到面神經的保護使腫瘤復發。本研究惡性腫瘤42例,術后獲得隨訪31例,術后2 a內有3例黏液表皮樣癌和2例腺樣囊性癌原位復發,并有2例黏表癌患者發現同側頸淋巴結轉移,其原因除病理特性外,主要為首次手術方式不當所致。為防復發,應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原則下,盡量保留面神經。當面神經受累及或無法剝離時,應一并切除。
參考文獻
[1]Maahs G S,Oppermann Pde O,Maahs L G,et al.Parotid gland tumor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54 patients[J].Braz J Otorhinolaryngol,2015,81(3):301-306.
[2]Eisenberg M L,Cowan J E,Davies B J,et al.The importanceof tumor palpability and 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clinical staging of prostate cancer[J].Urol Oncol,2011,29(2):171-176.
[3]劉麗華,王慶紅.超聲介導下細針穿刺活檢在腮腺腫瘤術前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21(9):1119-1121.
[4]Singh N,Kohlim,Kohli H,et al.Innova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incidence of Frey’s syndrome after parotid surgery[J].Am Surg,2011,77(3):351-354.
[5]鄧永強,鄭蒼尚,朱耀旻.胸鎖乳突肌瓣和腮腺筋膜瓣聯合應用對腮腺良性腫瘤術后并發癥的預防作用[J].口腔醫學研究,2011,(10):893-895.
[6]劉廣毅,何福江,楊軍成.174例腮腺腫瘤臨床分析[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3,29(2):101-103
[7]Witt R L.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rgin in parotid surgeryfor pleomorphic adenoma[J].Laryngos cope,2002,112(12):2141 -2154.
[8]溫玉明,陳潤良,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體切除范圍的病理依據[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3,21(5):359 -360.
[9]李爍,張小萌,高春生,等.保留淺葉的腮腺深葉良性腫瘤切除術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15):1360-1362.
通訊作者:李新明,E-mail:lxming@zzu.edu.cn。
【中圖分類號】R 739.87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5.023
(收稿日期: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