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摘 要: 寫作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將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以及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閱讀 寫作
語文是工具學科、基礎學科,一個人無論將來做什么都離不開語文。未來世界所需要人才是“出口成章,提筆成文的人才”,而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學尤為重要。
作文教學作為一個整體看,是由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個重要因素組成的,其中教師這個重要的要素起主導作用。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注意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這就是說,教師要根據作文教學要求和內容,想方設法地進行啟發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完成作文訓練的任務。
課改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當今的情況下該怎樣進行作文教學呢?在實際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嘗試摸索出一些做法。
寫好作文必須有豐富的素材,葉圣陶先生說:“寫東西要靠平時的積累。”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可見素材積累不可小覷。
八年級人教版春季語文課本第一單元都是回憶性散文,講述的是作者一段難忘的人生歷程,它們會讓我們體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溫情。這些文學作品能促使人追求那超越實用價值的自由心靈境界,以文學作品為文本的語文教學活動是情感教育活動。例如《藤野先生》寫魯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是作者青年時代愛國、報國的心路歷程的寫真,通篇洋溢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感情。《我的母親》截取母親對“我”影響較大的幾件事塑造母親的形象,這些典型材料在作者的記憶中是閃光的、難忘的,表現母親普通而偉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是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更是與書有關或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意。《列夫·托爾斯泰》抓住了人物傳記描寫的特點,是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正是借托爾斯泰外貌的丑陋凸顯出他心靈的美麗。《我的童年》是回憶自己苦難的童年生活,揭示童年生活對自己的深述影響。走進文本,讓學生從閱讀中用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生活經驗談發現,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融入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學生對課文內容會把握得更全面,更透徹,真正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真正把握人物的本質與靈魂。
閱讀本文之后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聯系自己的相關實際,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基于對文本的感悟與拓展,第一單元學完后,我布置了一道以“成長”為話題的作文。寫作前先進行點撥:成長是學會去愛,成長是逐漸變得成熟,每個人的成長其實只有自己才體會得最深刻,勇敢地面對成長中的一切問題,勇敢地追求,享受成長的過程。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捕捉那些具有生活氣息的材料,通過自己的提煉,注入真情,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學生的作文,不僅能完整地寫出成長過程中親身經歷的幾件典型事例,事例內容真實,語言飽含真摯的感情,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而且在平實的敘述中讓讀者感悟成長的快樂,對成長路上遭遇風雨的思考,對學業成敗的體驗。其中有一篇作文《成長的家鄉,成長的我》,讓讀者在與時俱進的家鄉風貌變化中體驗新時代的農村生活,展望勤勞致富的美好前景。我特意作了講評,認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來源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走進文本,讀懂內容,積累素材,選擇事例,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傾訴自己想要說的話,自然流暢地把想要說的話表達出來。這樣的寫作訓練,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生活經驗,寫作因此而變得比較輕松。由此,我體會到真正地走進文本進行語文教學活動,乃是提升學生作文水平能力的重要環節,尤其寫人敘事類作文。平時要以生活體驗為本,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這樣就會有“要寫”、“樂寫”的積極心態。語文課本所選作品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精品,是濃縮的標本更需要研讀,豐富閱讀體驗。打開書,才能夠打開學生的心靈;拿起筆,才能捕捉心靈的光芒。
不會讀書就不會寫文章。讀書要讀出內容、讀出感悟,知道文章好在什么地方,這樣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就知道該如何取舍。而且沒有在閱讀中掌握的大量詞匯,寫作吃力是一定的。因此,寫作文必須有模仿階段,在模仿中創新,沒有模仿,就沒有好的作文。同時,背誦是學習語文最有效的學習手段。但這種背誦不是背文章分析之類,而是背誦經典原文。好的故詩、詞、文言文背幾十篇,好的文章背一些,寫作一定沒問題,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閱讀教學提倡要掌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同樣作文教學也應遵守這一教學原則。作文指導課要做到讀寫結合,指導學生入境—遵路—悟神。入境,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作文教學的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這里的遵路,不但要遵循作文的寫作思路,更主要的是遵循老師的學路——在觀察情境中教作文,悟神就是要領會,悟出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達到功到自然成的境地。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以表達胸中的積蓄為目的,讀得多,使胸中蘊藏不斷豐富、充實,積蓄越多,寫作的基礎自然雄厚。”多年的作文實踐,使我認識到生活的真實情境是學生寫作的大課堂,讓學生在這里推敲用詞造句的感情色彩,發展學生的感情記憶,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使學生的作文不會再為無話可說而煩惱,是教師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除了教材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以摘抄的形式將好的片斷積累下來,并寫上喜歡的理由或感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快樂閱讀,把閱讀中積累的素材運用到寫作中。指導學生廣泛閱讀,積累知識和素材,以讀促寫、讀中悟寫,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