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淵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2015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1966元。在儲蓄收益不高、股票風險加大的情況下,國債是人們普遍偏好的理財產品。國債發行量日益擴大,人們更加需要加強對國債風險的認識,合理地規避理財的風險。在此現狀下,建議我國應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進度,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和財政分配結構,完善國債風險的防范機制。
[關鍵詞]儲蓄國債;風險防范;機制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111
1 前 言
國債是我國財政部以籌集財政資金為目的,憑借國家的信譽向投資人承諾到通過一定時期后一次性還本付息和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形式的債務憑證。簡單來說是國家對投資人的債務。它的投資人主要包括城鄉居民和企業。國債是國家的信譽作為擔保的債務,因此它具有償還的能力強,并且利率高于儲蓄利率特點。每次國家發行國債時,都會出現廣大居民排隊在銀行前等待搶到國債的火爆場面。國債最初是在國家經濟困難時發行國債,目的是緩解經濟危機。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完善,國債的職能逐漸擴大。它成為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在國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時,國家經常會啟用國債這一重要的工具。國債的發行的必要性和人民需求不斷擴大的特征,國債的風險也在加大。首先經濟上漲的同時,也帶來了現金的貶值,國債的收益率可能會下降,更嚴重可能造成國家經濟秩序的紊亂。如果國家的發行債券的數量不斷上升,債務的比率逐漸地加大,給國家的財政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從長期來看可能會影響國家經濟的平穩發展。其次全國多處地區出現了不法分子偽造債券,非法集資和利用債券進行詐騙的現象,不僅給人們造成了直接的經濟損失,也降低也對國債的信任度。如何降低債券的風險,是國家金融改革的重要步驟。
2 分析國債風險的成因
2.1 國債風險產生的基本層次的原因
目前我國國債的發行主要作為一種經濟的手段,多是出現經濟過熱或過冷的情況下啟用的工具。但是國家的經濟變化速度快,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全球化的加強,我國的經濟受國際的影響也逐漸地加大,但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時期尚短,對市場經濟的研究還不深入,經濟體制不完善。因此發行國債后可能產生與經濟預期發生較大沖突的現象。根據宏觀經濟學的研究的規律。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供給不足等經濟現象時。財政部和中央銀行通過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調節經濟的過熱現象。國家此時減少國債的發行,甚至收回國債。當經濟過冷人們的需求不足、失業率上升的經濟緊縮現象時。國家的財政部往往借助發行國債、減少稅收的手段刺激人們的需求。但是根據微觀經濟的理論國家發行債券應該考慮國家的財政狀況。減小國家的財政壓力。通過以上的分析,國家要注重對經濟形勢的把握。將政府的償債能力和預期的經濟形勢相聯系。否則國債的作用很難實現,還可能造成經濟危機的加劇,造成政府債務償還的困難。
2.2 國債風險的根本性的原因
首先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國債的發行量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過高,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隱患。國債的利率較高,發行量過大必然會造成較大財政負擔。于是在當年的財政壓力較大情況下,國家為了緩解力便有會發行新的一輪國債彌補今年財政緊張的狀況。這樣國債的數額便會越來越大。風險的系數也越來越高。其次從國債購買方(廣大的居民和企業)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的儲蓄量占資金支配的比率仍處于支配行的地位。所以國家在發行債券的是不能單純的考慮人均收入作為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也不能過分的擴大居民償債能力。最后從我國國債有結構上的問題。國債主要短期為主,沒有均衡分配的機制,當出現通貨膨脹時便增加了國家還債的壓力。
2.3 其他的潛在風險
政府國債的發行不當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大增,給國家帶來較大的金融風險。在居民儲蓄量不變,大舉發行國債會提高現實利率(市場利率)。而市場的利率的大幅度上升會引發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利率上升投資減少,失業率上升,從而帶來了國債的擠出效應。為了減少這種擠出效應,央行會做出降低銀行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的決策,這樣的政策就會增加市面上流通的現金數量,帶來通貨膨脹的經濟現象。國債發行機制不完善也存在較大風險,偽造、變造憑證的現象逐年增加。
3 防范國債風險對策
3.1 體制改革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我國財政分配的制度,是防范國債風險的重要舉措。我國國債的比重過大,與我國的稅收分配不合理有重要的聯系。我國的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加強對稅收收入的管理,完善稅收的制度,減少稅收的大量流失。保證財政資金能夠自由的調度。并且優化稅收支出的結構,加強資金的管理,加強財政的預算制度,健全福利制度,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提高財政資金的集中度更好的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提高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緩解國家利用資金的壓力,使國家經濟職能的實現不用過大的依存發行國債。同時,我國加快市場的改革。健全有中國特色的市場機制。提高市場資金的安全性。擴大理財產品的數量,使人們的減少對國債的購買欲望。
3.2 完善國債的結構
為了降低國家債務的風險,國家要避免滾雪球式 “以新債還舊債”的發行模式。分析債務項目的風險,選擇合適的年限進行發行,例如以合理的比例發行不同年限的債券,避免出現還債的高峰期,將風險合理平均的分配到每一段時期。在合適的時期,增加較長年限的債券,能夠使還債的壓力降低。實現債券種類的增加,為了規避提前變現的風險,可以適當將憑證式的國債發行的比率降低。
3.3 提高的國債資金償還的能力
控制國債發行的數額,使國債的發行既要在國家有償還的能力的范圍內,也要在居民能夠購買的范圍內。合理的規劃以避免因為財政赤字所帶來的債務危機。在財政收入中,每年要定期的采取國債償還的準備金制度,提高政府償還國債的能力。保持財政赤字在可控的范圍內。最根本的是國家要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的發展。減少經濟較大的波動,提高國家資金的安全。
3.4 規范國債的運行模式
規范國債決策程序的嚴謹性以及國債在發行的過程中的監督機制。要根據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的經濟發展的預期,制定合理的國債發行決策。將國債的發行控制在合理的規模內。要分期發行國債,同時在國債的發行過程中注意經濟的走向,根據經濟走向制定下一次發行的決策。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進行理論的研究。使國債發揮它的作用。
3.5 建設風險防范體系
對于偽造、變造國債,非法集資的行為,國家要加強立法的打擊力度,完善法律規范。各個部門密切協作,商業銀行要承擔自己責任,加強債券的審查力度,使用明顯的防偽標志。同時加大國債知識的教育性質的宣傳,形成打假反假的社會氛圍。
4 結 論
國債是國家重要的經濟手段,為使國債發揮出自身的最大效果,就要利用對策規避風險。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和投資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的國債也能更好地為我國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明勝.儲蓄國債質押貸款風險防范的對策及建議[J].河北金融,2013(8).
[2]季棟偉,樸明根,任燁.我國國債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及其實證檢驗[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3]王浩,陳云.國債風險的超警戒線概率評價方法構建與應用[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