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峰
摘 要:音樂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一門重要藝術,更是人們文明進步的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音樂的追求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課堂教育是人們最常見的方式之一。音樂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情趣,對于人們的精神追求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我國各中學對于音樂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特點,全面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提高我國初中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全面推進我國音樂的發展進步。推動我國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35-01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所關注的不再僅僅是吃穿住行,人們更加關注的是我國當前的教育問題,其中,初中音樂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更是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要求我國在新課標改革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實際,全面發展我國的初中音樂教育。本文就現今我國初中音樂教育發展的現狀以及解決當前不足的辦法等方面著手,希望對于有關部門有積極作用。
一、我國目前初中音樂課堂發展的現狀
1、教學率低
目前在部分學校中因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設備落后,存在音樂教學不被重視的現狀。也有的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中,不能夠很好地去引導學生參與思考,而只是簡簡單單地帶領學生欣賞幾首曲子而已,這根本達不到教學的目的。也有很多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根本不考慮學生自身的感受,刻意地將自身的看法強硬地賦予學生,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能給予及時的解答,教學效率低下。
2、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教學情境的重要性
目前,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教學質量,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興趣的培養(特別是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對于音樂教學不重視(而音樂教學是促進初中時期學生內心世界變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很多初中音樂教師一般只會采取傳統音樂的教學方法,不會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忽視如何利用音樂課堂來創設教學情境)這大大阻礙了我國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熱度以及延緩了我國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師教學水平不高,教學設施不齊全
教師對課本教材中的曲目情感挖掘欠缺,不善于體會音樂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音樂是一門藝術課程,但是在音樂課的情景創設中,教師缺乏良好的駕駁能力,在歸納與總結能力方面,有待提升。教師的基本功仍待提高,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進行課堂示范教學,學生無法直接從教師處獲取情感傳遞,導致學生在歌曲演唱和表演時缺乏情感的表達,以至于演唱的曲目枯燥乏味。部分音樂教學活動只流于形式,并未深入的進行審美體驗挖掘。這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了解不足,在開發學生潛能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致使部分學生無法體驗音樂,無法獲取良好的審美體驗與鑒賞能力。多媒體以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促使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但是由于音樂教學過程中缺乏審美性,在實施中,雖然做出了細致的安排,卻因缺乏感情變化,成為”填鴨式"教學的另一個版本,以至于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交流,音樂課堂顯得異常生硬。部分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讓學生理解、熟悉音樂人文,體驗不同作曲家的經歷、生平,大量的文字填充,使得課堂教學缺乏新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部分音樂教師取代學生思考回答問題。有教育實驗表明:教師與學生的發言次數比值是1:5。教師不僅注重對音樂作品的引導,而且應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師生交流應略少于生生交流。若教師取代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體驗,會迎合教師的審美體驗,使學生走入誤區,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二、解決當前不足的相關措施
1、優化教師語言
音樂教師的語言藝術主要包括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這兩者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教師的語言風格是學生能否集中注意力的影響點,優化的教學語言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知,既是教學信息的載體又是傳導情感的媒體,既是授業解惑的工具又是教學藝術的形式,因此新課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生動形象的語言導入,讓學生對接下來的作品欣賞滿懷期待。例如,欣賞鋼琴曲圖畫展覽會,時,教師通過對畫家哈爾德曼的介紹讓學生初步接觸音樂,再通過對其中美術作品的形象描述,讓學生在腦海里產生想、聯想,等學生腦海中已經浮現出十幅藝術作品的具體形象時,再把音樂分散打亂,讓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旋律、感情色彩猜測所對應的美術作品。
2、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音樂素養
首先,音樂是一門藝術,學藝術首先要懂得的就是欣賞,如果教師自身對某一作品研究不深刻、欣賞不到位,那又如何能夠帶領學生去欣賞呢?例如,湘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名曲覽勝》一單元中,獨奏的名曲有德彪西的鋼琴獨奏曲《月光》、馬思聰的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比才的長笛獨奏曲《卡門》,交響樂有《蘭花花的故事》和《蜜蜂過江》。在對獨奏曲《月光》的欣賞中,教師不但要對德彪西及他的曲風有充分的了解,還可以了解貝多芬以及他的音樂風格,才能將德彪西的《月光》與貝多芬的《月光》進行對比,經過對比欣賞之后,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師對音樂知識的了解有限,對音樂的理解不足,在講授過程中只是簡單的介紹曲作家之后讓學生聽一遍音樂,將很難讓學生真正掌握音樂知識,只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左耳朵進右耳多出。其次,音樂不但是一門藝術,還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情感氛圍中達到與教師的感情共鳴,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音樂知識。
教無定法,教學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只有老師大膽創新,準確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運用各種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新課程下的音樂教育,必將顯示出勃勃生機。中學音樂教育處于整個音樂教育的重要階段,在其教學中,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利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中學音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 王文婷. 初中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
[2] 曲亮亮. 基于初中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 北方音樂,2015,05:1.
[3] 蔡舒悅. 初中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