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平 李木發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種教學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作用,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89-01
一、教學情境理想的創設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情境對兒童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促使其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這一心理特征,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及所要探究的知識密切聯系的情境,增強他們參與探究活動的激情,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學習“人發幣的簡單計算”時,教師首先提出:今天是我們班李建同學的生日,老師在商店里看到有一些漂亮的氣球(同時出示三種氣球,每種氣球下面標有:8角一個,5角一個,1元2角一個),我想買兩個氣球,代表全班同學送給李明同學,祝他生日快樂。但是我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買哪兩個呢?要多少錢?請同學們商量一下。在這里教師并沒有增添所謂“生活的故事情節”,而是借助學生身邊最感興趣的事例創設情境,學生對這件事情在較強的探究愿望,能激發他們更強烈的探究激情。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情境狹義地理解為“故事”、“一些游戲的操作活動”。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創設理想情境的素材,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要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激情,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活動的實效性。
二、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課堂教學。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與方法。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2、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通過動手、動眼、動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精心設計多樣練習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數學練習設計應以有效性為原則,這樣才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如在“質數和合數的意義”這節課結束前設計的一個游戲。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號,按老師要求站立,看誰反應快。(1)學號是質數的同學;(2)學號是最小合數的同學;(3)學號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同學;(4)學號既是合數又是奇數的同學;(5)學號是合數的同學;(6)沒有站立過的同學。這樣可以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讓學生帶著愉快和渴望學習新知識的心情結束一節課。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養成學生不甘落后,積極向上的學習品質。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在師生交流活動中正確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