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敬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6-000-01
摘 要 “以人為本”既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是我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進經驗,也是對當代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煤化工企業是我國的重要工業企業,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煤化工企業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列舉現在人才思想的現狀,探索了新的人才思想教育方式,希望可以給相關領域的人員一些參考。
關鍵詞 以人為本 人才 思想教育 煤化工企業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國當前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時代對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內涵應體現其人性化、平等性、主體性、生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觀念創新、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創新和教育內容創新,才能開創我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現代人才的思想特點
(一)大多熱愛自己的祖國
現代中國培養出的人才,大部分都熱愛祖國,有較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對民族團結、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愿意為民族和國家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二)作為公民健康向上,但有知行脫節現象
公民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大多數人能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是非標準和指導思想,但一些新的特點和變化值得重視,如:崇尚良好社會公德,但是非感并不明確;婚戀性愛寬容和開放,但有非道德化傾向;誠信意識強,但同樣有不少失信現象存在。
(三)積極進取精神突出
我國培養出的人才在應對社會發展時,往往可以積極進取,不斷強化自身,對于某些難關,我國的人才會竭盡全力發揮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將面前的困難不斷清除,攻克難關,保證我國的持續發展,保證我國能在各個方面保持相對應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亟待增強
當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沖擊之下,各國都進入了人才井噴的時代,中國也不例外,在面對強烈競爭和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心理調節和承受能力亟待加強,心理健康問題表現較為突出。出走、自殺、自殘、性行為出軌等現象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五)網絡使用無度,可能會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當前互聯網發展迅猛,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的虛擬性和隱秘性容易造成性格的異化,產生人際交往障礙。這一點必須要引起注意。
二、關于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國人才培養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勢所趨。從煤化工企業自身的發展來看,煤化工行業是發展工業所必要的,而工業是我國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在當前的人才培養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是是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另一方面,堅持“以人為本”也是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其實是一個人格創新的過程,包含著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訓練過程。這個過程是由主體完成的,外在的因素只是起到引導、啟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理念上進行轉變,要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價值判斷能力和道德品質修養,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獲得所有人的主動參與,而只有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才能達到激發工作者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目的。
三、創新人才思想教育新方式的建議
(一)在以人為本前提下優化教育內容
煤化工企業既要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使工人們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主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又要注重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適應變革,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狀態。這對提高人才的各種能力,培養健康的心理、優良的品質、以及為煤化工企業保證人才供應和利益等各方面都是空洞說教所無法取代的。
(二)貼近生活實際
人們學習到的東西,有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生活之中的,而煤化工工作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貼近生活實際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正確的生活觀、消費觀教育,把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引導到能力、素質的培養上來,對于煤化工人才的培養大有益處。
四、結語
進入新世紀,黨中央與時俱進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并以此指導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做好這一主題,對于煤化工企業乃至整體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煤化工企業應該重視這一問題,并不斷的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證自身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思聰.淺談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新[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2] 朱曉.論以人為本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