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燚
[摘 要]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的重要人力資源,加強民族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對維護民族地區的繁榮與穩定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分析民族學生思政工作中的問題,探索有效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路徑
“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1]而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要培養政治合格的人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所以,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南昌工學院是少數民族預科基地,60%以上都是少數民族學生,學校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以為民族地區輸送政治合格的人才為宗旨。
一、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1.維護民族地區穩定的需要
少數民族地區處于我國邊疆,是中國的重要門戶。近些年來,由于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分子的不斷活動和滲透,他們尤以民族大學生為主要的爭取對象,不斷向他們傳輸民族分裂觀念,挑撥民族關系,制造民族矛盾,嚴重影響著邊疆地區的穩定。所以,加強民族學生的思政教育,加強對他們的“四個認同”教育,對于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穩定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2.推動民族地區發展繁榮的需要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建設民族地區的中堅力量。所以,做好民族學生的思政工作,把他們培養成為政治合格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繁榮。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總體上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意識強
少數民族大學生他們有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生活風俗習慣,他們有著非常強的本民族認同感。在義務教育階段時,由于基本上都是待在本民族地區,群體之間的生活方式和語言環境基本相同,所以不會表露出很明顯的民族意識。但是一旦他們進入大學,身邊的同學來自全國各地,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在交流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思想的碰撞,此時其民族意識表露的更為強烈,導致他們不愿意加入到其他民族同學的集體活動中,在人際交往中變得自我孤立和自我封閉。
2.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多重壓力,易產生消極心理
首先,經濟上的壓力。少數民族大學生多來自邊疆的偏遠、落后地區,很多學生在經濟上是比較拮據的,跟其他同學存在一定貧富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就業機會,導致他們內心自卑,進而封閉自己,不愿與外人交流。
其次,學習上的壓力。少數民族學生多來自偏遠山區,教育資源相對來說匱乏,教學方法相對滯后,所以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進入大學后很難跟上學習步伐;再加上部分民族學生在中學階段幾乎是接受本民族語言教學的,所以漢語比較差,跟同學和老師交流困難,這些都加劇了民族學生的壓力。
3.部分民族學生迷失自我,價值觀趨于實用主義
部分民族學生從偏遠山區進入到繁華都市后,陷入迷茫,沒有人生的方向和目標,開始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部分學生在價值觀上過分崇尚自我,以我為中心,熱衷于追求功利和金錢;缺乏自我約束,部分學生做事原則性欠缺,不遵守校紀校規。
三、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分析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少數民族大學生都非常希望大學校園里能有機會宣傳和展示其民族文化。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此為突破口,通過組織能體現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的校園活動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例如南昌工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少數民族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學校每年組織一批少數民族學生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實踐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文化,學生受益匪淺,此種活動效果非常好。
2.認真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困難
少數民族學生最關注的幾個方面的問題是:學業、生活、就業等。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此為突破口,圍繞這些問題,解決民族學生的實際困難,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對民族學生的思政工作將會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只有少數民族的權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體現,他們才心甘情愿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南昌工學院由于60%的學生都是民族學生,是學校的主要生源,學校一直以來都熱切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問題,成立有民族教育學院、民族工作處等專門的教學和行政單位。
3.創建有效的思政教育平臺,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可以加強對民族學生的宿舍管理和教育。例如,可以再民族學生宿舍成立團委和學生黨支部,設立民族學生黨員公告欄,發揮民族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其次,創建思正教育的網絡平臺。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主要收集學生關切的主要問題并提供學習生活服務。如開展網上就業援助、法律援助和心理援助等,利用積極、健康的民族校園文化搭建思政教育平臺。
注釋:
[1]胡錦濤.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N],人民日報,2005-2-5.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洪雁.族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以湖北民族學院民族大學生為例》[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3]楊濤.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發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08,(11):71-72.
[4]鄧曉琳.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9).